听赤列多吉细数家乡变化:产业兴 村民富 生活美
西藏拉萨市当雄县乌玛塘乡纳龙村是纯牧业村,一直以来,村民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只有冬季,大家才会在村所在地简陋的土坯房里定居过冬。
出生在纳龙村的赤列多吉,是自治区政协委员,“当时我是村里第一个被送出去上大学的牧民子女。”谈起当年的经历和今天的变化,他感慨不已,“西藏和平解放70年了,我的家乡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托资源优势,走上了致富奔小康之路,家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每逢纳龙村村委会开会,村民都开着车前来参加会议,上百辆大小车辆把村委会围了个水泄不通,这是纳龙村众多变化中最直观的一个现象。“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我的家乡与全区各地同步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切,得益于党对西藏工作的英明领导、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益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与各级组织带领农牧民立足当地优势、勤劳致富密不可分。”赤列多吉委员说。
谈到纳龙村日新月异的变化,还要从当地的矿业发展说起。纳龙村有一定的石膏矿资源,西藏和平解放前,当地牧民把石膏挖来烧熟后磨成粉涂抹墙体,群众守着优势资源过穷日子的状况持续了很多年。1960年,拉萨水泥厂开始采挖石膏矿,由于当时没有公路,群众用牛驮石膏运送到龙孟道班,以1斤1元钱的价格卖给水泥厂,这是当时纳龙村村民唯一的现金收入。
后来,为进一步拓宽村民致富渠道,也为了更好地保护当地环境,纳龙村村委会组建了合作社和运输队。村运输队组建初期,在当雄流传着“纳龙村是二手货运车回收站”的顺口溜,当时村民想要通过跑运输增收,由于资金短缺,只能购买二手车。如今,纳龙村成为了当雄县机械车购买量最多的村,摇身变成了大型机械车客户答谢定点。纳龙村现共有大小车辆547辆,其中大型车辆252台,家用小型车238辆,大型机械车57辆。2020年,纳龙村人均纯收入3万元以上。
据纳龙村老支书邓登讲,他担任村干部30多年了,纳龙村在党的好政策下,依托当地资源优势,过上了小康生活。从石膏矿的零星采挖到组建合作社、成立县属国有企业,从村民住帐篷、土坯房到楼房,再到拉萨买房;从骑马出行到驾驶机动车;从食不果腹到蔬菜水果等健康食品上桌;从游牧的单一生活方式到驾驶各种机械车辆增收……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土生土长的纳龙人都目不暇接。邓登家现有两台崭新的挖掘机,还有一辆大型货运车,但他家在村里只能算中等收入家庭。
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随着纳龙村群众的家庭经济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大家的许多观念也发生了大转变。在上世纪中后期,纳龙村民不愿送小孩上学,部分村民还会从学校把小孩偷偷带出来,让他们去放牧。当时,牧民们认为牧业才是能让牧民吃上饭的“稳定岗位”。后来,在参与矿业发展中,牧民走出去的多了,见的世面广了,他们切身感受到学习文化知识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在国家教育优惠政策的带动下,村民们开始积极主动送子女上学,甚至争取送到教学条件更好的当雄县、拉萨市上学。
如今,纳龙村民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蔬菜水果等更加丰富的食材被端上餐桌,逐步打破了以前以肉、酥油等高蛋白为主的单一饮食结构;当地群众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保护环境的意识不断增强;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为牧民治病就医提供了方便,生病了到医院治疗的群众多了,求佛算卦医病的群众少了,牧民身体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健康牧区正在广袤草原崛起。现在纳龙村民都忙起来了,想干事、找事干的人多了,喝酒赌博、打架斗殴等不良习气不见了,新时代新牧民们正阔步走在幸福小康的康庄大道上。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西藏林芝:易贡茶业“走”出高原
近年来,林芝市紧紧围绕“一带四基地”产业发展布局,把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特色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林芝茶叶品牌影响力也不断增强。[详细] -
林芝市米林县羌纳乡巴嘎村致富带头人久米: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助力群众致富增收
截至目前,灵芝菌种植期间累计参与劳动的群众达149人次,共计带动13户建档立卡户群众增收22350元,受益群众46人。[详细] -
七大产业成为西藏经济发展“主引擎”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西藏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5763.26万人次、完成旅游收入2125.96亿元,分别是“十二五”时期的2.3倍和2.4倍,带动7.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