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固定电话到智能手机 通信变迁为达娃带来的满满幸福感
一转眼,达娃的小女儿卓玛已经大学毕业了,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今年43岁的达娃家住扎囊县扎其乡宗卡村,在村里开商店已有14年,靠着自身努力,供出了两个大学生,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座机一打货就送上门”
达娃的幸福生活离不开父亲巴桑的帮助。巴桑今年68岁,是村里公认的“聪明人”。早在2001年他便靠积蓄买了1辆东风牌拖拉机,开始享受机械化耕作的便利。“当时从拉萨买拖拉机花了1.1万元,买完后是我一个人从拉萨开回来的。”巴桑自豪地向记者介绍,“那时候,我家除了用拖拉机种17亩地外,还养了些牲畜,除去生活开支,还能存一部分,算是村里经济条件比较好的。”
巴桑增收致富点子多,与他习惯关注各类社会信息密不可分。早在2003年,他便率先安装了固定电话。“那时候,安座机手续并不繁琐,去电信局预约一下,工作人员就来上门安装了。”巴桑说,“安了电话就方便多了,办事再也不用跑冤枉路来回折腾了。”
2007年,在巴桑的影响和支持下,达娃租赁了村里的公房,在村委会旁边开了宗卡村第一家小商店。
“从开小商店起,我们基本就不用为进货发愁,拿座机给批发商打个电话,他们就会把货送来。”达娃说,“一开始我们还说爸啦安座机是花‘冤枉钱’,后来我们才发现爸啦真的太明智了。”
从开小商店一年挣5000多元,到现在一年收入四五万元,达娃家的收入一直稳居村里中上水平。
“我家的日子越来越好,村子也发展得很快。”达娃指着村里的楼房说,“2000年以前,村里几乎没有楼房,现在家家户户都住着二层小楼,还通了公路、网络……”
“微信一扫钱立马到账”
小商店收入稳步提升,坚定了达娃扩大经营的信心。2017年,她租下小商店旁的公房,开起了茶馆。“来买东西的人多了,有时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我就和爸啦商量开家茶馆。”达娃说。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让达娃感觉做生意越来越轻松,特别是手机、网络的普及,让她切实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以前,自己做藏面费时费力,煮、洗、上油等,要花很长时间。现在,藏面就不用我们自己洗了,手机一打,就有人送来,我们煮好端给客人就行。”达娃说,“以前特别怕收到假钱,收到一张的话,好几天都高兴不起来。现在用手机支付,微信一扫钱立马到账,再也不用担心收到假钱了,还不用找零钱,真的很方便。”
从2008年买回第一部手机到现在,达娃已经换了三四部手机了,两个女儿的生活费也都是通过微信转账。如今,达娃的两个孩子已经毕业,这让她感觉负担轻了不少,“孩子们肯定是要在外面工作的,现在手机视频那么方便,只要他们过得好,在哪儿都一样。”
“手机一滑知识随便学”
达娃非常好学,闲暇时她喜欢刷抖音学知识。最近她迷上了针织,通过学习抖音上的针织教学视频,现学现用,已经用钩针织了好几个坐垫了。达娃指着她织好的坐垫对记者说:“这些都是我从抖音上学来的。现在,手机很方便,想学什么滑一滑都能找到。”
除了针织,达娃还通过手机学会了不少家常菜的做法。卓玛告诉记者:“妈妈最拿手的是盖浇饭,她包的饺子也很受欢迎。”
记者采访时,正好赶上达娃一家人包饺子,祖孙三代有说有笑,其乐融融。达娃告诉记者,听说村里在建公房,她准备再租一处,去开茶馆。对于达娃的想法,父亲巴桑很赞成,但卓玛不愿母亲太辛苦,不太同意。
从固定电话到智能手机,见证了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达娃迈向美好生活的奋斗历程。“现在农村发展挺好的,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将来我们农村肯定不比城里差。”达娃信心满满地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通讯网络为山区群众打开联通世界的窗口
在距离西藏当雄县城80公里左右的乌玛塘乡巴嘎村,中国电信集团拉萨分公司当雄电信局的技术人员在调试基站设备。[详细] -
易地扶贫搬迁户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带动下,搬迁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越过越幸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