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看巴吉村今夕巨变:小康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西藏林芝,意为“太阳的宝座”。位于林芝市巴宜区八一镇的巴吉村,地处林芝市城郊1公里处。全村背靠比日山,前傍尼洋河,从远处眺望,犹如一把天然的座椅,被誉为“太阳宝座”里的宝座。
巴吉,这个只有100来户村民的小村庄,身上笼罩有诸多耀眼光环:习近平总书记曾先后两次莅临该村看望群众;2020年全村集体资产评估价值达10亿元,位居林芝市所有村庄之首;林芝市第一个“运输村”、全国文明村、西藏自治区级和林芝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是整个西藏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明星村”。
但是在西藏和平解放以前,巴吉村经历了数千年漫长而黑暗的农奴统治和压迫。全村虽坐拥千亩沃土,但当时绝大部分土地被农奴主和寺庙占有,95%以上的农奴没有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民生凋敝,农奴食不果腹。
村里75岁的达龙老人,被称作“八一镇历史活化石”,他说:“我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旧社会村里人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达龙表示,村里人不会忘记旧社会苦,更加感念新社会的好!
近年来,巴吉村充分借助自身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在党的好政策和援藏项目的强力推动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兴办村集体,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村级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巴吉村村民的生活条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达龙老人介绍,1959年以前,由于受农奴主的压榨和剥削,全村群众居住的都是低矮破旧的木板房,部分家庭甚至人畜同居。1959年以后,这种现象逐步得到改善。特别是2006年以来实施的以安居工程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全村群众住房条件得到了巨大改观。
至2020年,全村农牧民群众人均居住面积达45平方米,相比1959年的不足2平方米增长了22.5倍。水、电、路、讯、气、广播电视、邮政、网络等农村综合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全村安全饮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人居环境有效改善。
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等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全村孩子均享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15年免费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5.83%,小学适龄儿童净入学率达100%,初中毛入学率达112.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5.88%,15周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8.1年,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人口素质明显提升。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覆盖全村,2020年政府经费补助标准提高至年人均555元。
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富裕,巴吉村群众消费结构开始多样化。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家电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进入每家每户,村中各类高档越野车随处可见。
“小康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巴吉村真正成为了尼洋河畔的“幸福家园”。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吃上旅游饭 走上幸福路(重走天路看变迁)
2011年,嘎拉村开始对相关旅游体验项目开展统一经营,由村集体选派村民开办经营项目,并通过开展夜校培训等方式,促进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详细] -
(西藏和平解放70年)行走青藏高原:“天路”上奏响乡村振兴“交响曲”
跨过金沙江,在西藏昌都市洛隆县孜托镇,被349国道横穿的洛隆县扶贫(泉洛)特色产业园区,则是当地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详细] -
【重走天路看变迁】“日子越过越好,完全超出了想象”
同样对十八军有着特殊感情的,还有西藏拉萨市当雄县乌玛塘乡纳龙村的索朗多吉老人,他是村里唯一一位解放军十八军进藏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