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扶贫

西藏那曲比如县白嘎乡群众“晒幸福”

发布时间:2021-09-07 09:09:00来源: 西藏日报

  位于姐曲河畔的比如县白嘎乡,旧称嘉须奔噶、扎雪奔卡、吉树边卡等,70年前的国庆节期间,张国华、谭冠三率领十八军军直机关行经于此,“沿途以农业为主,有些深林,柴草尚可”,简单行军记录里并没有留下更多印象深刻之处。

  走过峥嵘岁月,昔日百多户人家的大村子,如今已是特色独具、美丽现代、颇有规模的小城镇。

  从白嘎乡雅安多村到乡政府所在地,记者沿着解放军进藏路一路采访,拾掇着70年社会变迁的硕果,感悟着社会主义新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

  足迹在山谷回响

  青山苍翠,碧水奔流,两侧的高山被河水深切。狭窄处,山峦挟持,断崖激流;开阔处,台地平坝,村庄坐落。

  雅安多,便是位于边坝县尼木乡至比如县白嘎乡高山峡谷的一处开阔台地。经“小北路”而来,此处为一必经站点,安放下行路人的疲惫,也见证着历史的转折。

  沿着水泥路往村北头走,路过一片青稞地,巴丹守护的祖居便出现在眼前。

  “张国华和金珠玛米来过我们家,吃过饭后,还详细询问了雅安多人口、田地、牛羊等基本情况。”今年60岁的巴丹带记者一行参观百年旧居,口述着爷爷讲给他的故事。“从帮古通、雅安多到白嘎,沿路都有金珠玛米。他们不仅帮老百姓干农活,还自己开荒种地。”

  昌都解放后,先后有多批次队伍选择“小北路”前往拉萨。张国华、谭冠三率领的军直机关,王贵所在的先遣侦查科,五十二师一五五团,以及林田等新华社记者都在这条道路上留下了进藏的记录和足迹。

  杨一真在《进军西藏日志》中记录到:“军直于9月30日8时15分出发,14时抵雅安多宿营,行程约45华里。沿途农业为主,有些小松树,草不好,水方便,道路好走。”

  王贵在《18军先遣侦察科进藏亲历记》中回忆到:“沙丁、帮古通、雅安多一路都是莽莽林海。在这怒江流域的重要林区中,参天古树交映生辉,一望无极的林荫深处,回荡着我科同志铿锵的步伐和嘹亮的歌声,给宁静的密林带来了盎然生机。”

  巴丹的讲述与进藏解放军战士们的记录契合一起,历史转折中的大事件在姐曲河谷呈现得具体而生动。

  十年前,记者也曾来此地采访。老人们讲到,当时部队吃的是一种与糌粑相似的东西,群众把这称为“北京糌粑”。“北京糌粑”其实是当时部队战士随身携带的代食粉。由于缺少蔬菜,当地群众送给战士芫根吃,战士们笑称为“西藏苹果”。“北京糌粑”与“西藏苹果”的故事一直深深印刻在脑海中,这是解放军进藏在白嘎乡发生的一段有趣故事,这是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生动体现。

  从雅安多到白嘎乡,昔日的羊肠山路如今已经变成了宽阔平坦的国道,但莽莽林海依旧。河谷的暖风吹过,松涛阵阵,仿佛战士们走过的足迹和事迹在雪山河谷中不断回响。

  记忆在心底镌刻

  “金珠玛米组织群众搞牦牛运输,把货物从雅安多经白嘎运到桑达本贡,会给费用,那时给的都是大洋。”在巴丹的叙述中,解放军采购物品、运输物质,商量办事、按价给钱,与旧社会西藏地方政府强制征用民力物力的“乌拉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乌拉差是一种包括徭役、赋税等在内的含义十分广泛的差税总称,是三大领主剥削农奴的一个重要手段。农奴们长期饱受三大领主乌拉差的盘剥,成为“会说话的牲畜”。

  “挤了牛奶也不是自己的”“还没走三步,腿被打断;还没说三句,舌头割掉”“牛羊一样辛苦,猪狗一样待遇”……讲起旧西藏的事,巴丹说出一连串地方流传的谚语,道出不尽的心酸和苦累。“吃不饱穿不暖,任意打骂,只有服从的份,毫无权利可言。”

  听父亲说过去的苦难岁月,小女儿吉姆在一旁感慨:“现在自己的牦牛,也不会被这样鞭打!”

  巴丹讲述,解放军来到白嘎的时候是秋天,北方出现了彩虹。秋天北方出现彩虹是十分罕见的气象,老百姓们都说“金珠玛米不是一般的人”。

  共产党的战士们,都是人民的子弟兵,他们一腔革命热血,满腹家国情怀,带着和平解放西藏的神圣使命,用青春、热血和生命捍卫祖国领土完整、造福雪域人民,为深处黑暗的西藏点亮了希望的火炬。

  “幸福的是我们,辛苦的是他们。”巴丹说,解放军战士们为了西藏的解放、人民的解放,千里艰苦行进,带来了幸福,带来了光明,内心里一是感激、二是敬佩。

  是啊,幸福的是我们,辛苦的是他们。在党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建设者无私奉献,以顶天立地的赤诚和使命书写改天换地的历史史诗,以翻天覆地的巨大成就镌刻惊天动地的历史伟业。

  商业在小城镇兴起

  姐曲河畔的白嘎,是西藏波澜壮阔历程的有力见证,是西藏发展进步的生动缩影。

  一条国道,穿境而过;新区毗邻,拔地而起;两所小学,满足教育需求;九层高楼,教职工住宿无忧;十家酒店,喜迎八方来客;三百余家个体工商户,各类服务一应俱全;千余户居民,安居乐业;万人欢聚,赛马节热闹非凡……

  依稀初见,恍惚为县城;不及细观,只道为一镇。行至开阔的办公楼广场前,定睛一看,原来是乡。

  沿整洁的道路,漫步小城,人来车往,浓厚的商业氛围扑面而来,而位于新区的综合农贸市场更是热闹非凡。

  在采访的当天,正值虫草采挖休整日,人们涌上街头,采购各种生活物资。白菜、青椒、黄瓜、苹果、香蕉……吉美曲加一家人采购的瓜果蔬菜足够一周食用,“这里菜品齐全,价格实惠”。来自四川眉山的邓立军在白嘎经营菜店已有7年,他忙着招呼客人,抽空才能与记者聊上几句,“乡里新建农贸市场,卖家买家都方便”。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刚开始,白嘎人开始做小生意,买卖农畜产品和生活用品,当时有五六户;

  上世纪90年代,虫草价格上涨,一斤卖到近万元,群众消费能力提高,本地和外地来做生意的开始多起来;

  2000年以后,各种新的物品,如摩托车、汽车等新的大宗消费品进入百姓家,摩托车修理店等如春笋般涌现。白嘎开始有“小香港”美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乡内餐饮、娱乐、日用品超市、农贸市场、机修市场等一应俱全,个体工商户达300余家,商业氛围愈加浓厚。通过小城镇建设,整个面貌焕然一新。

  白嘎乡乡长张晓军说:“我乡小城镇建设规划完善,公共设施齐备,乡容乡貌整洁,不断提升了城镇品味,进一步改善了人居环境,结束了白嘎乡道路泥泞、脏乱差的历史,白嘎乡形象大幅提升。”

  从误是县城到实为一乡,记者现实观感的错位,透露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白嘎乡发展之快出乎常人意料。从往昔的大村子到现代的小城镇,历史造就的时代变化,折射着社会主义新西藏翻天覆地的巨大成就。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