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振兴拓宽群众增收路子:家家户户都吃上了“产业饭”
地处拉萨河南岸,与布达拉宫隔河相望的慈觉林村是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每当夜幕降临,五彩斑斓的灯光同时亮起,这个僻静的村庄流光溢彩,古老与现代在这里交融。
2012年按照拉萨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文化兴市、产业强市”战略工作部署和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大型史诗剧《文成公主》项目和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建设项目(简称“文创园”)落地慈觉林村。随着《文成公主》项目的施工建设,慈觉林村整体规划建设也正式拉开序幕,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的第一产业逐步转型升级成以文化旅游业、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现在,依托文创园的建设,慈觉林村村民家家户户都吃上了“旅游饭”“产业饭”。
“我村大力提倡‘一户一岗’就业举措,通过上级部门的有效衔接及与文创园区各入驻企业的积极对接,目前已就业157人,其中文成公主实景剧场就业92人、慈觉林文化创意投资有限公司环卫保洁就业4人、文创园区入驻企业和政府购买岗位就业以及公益性岗位61人,实现富余劳动力基本就业,收入稳定。”慈觉林村第一书记格桑罗布告诉记者,“随着文创园的开发建设,不少因为照顾家庭或年龄等原因不能外出打工的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他们不用出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
村民尼玛旦增说:“我在《文成公主》剧场当群演,每天只要演两个小时,其余的时间我还可以干些其他的副业,这样每个月演出费有3000多元,我自己的牦牛也能上台演出,获得一笔可观的演出费。”
演员、剧场接待员、保安、保洁、剧场周边小商贩、开旅馆……依托文创园的开发建设,村民们不仅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还创起了业。今年59岁的单增平措是慈觉林村一组村民,19岁时便开始外出打工、跑运输,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2012年,抓准村里正在开发建设的机遇,单增平措用自己的积蓄和国家的征地补偿款买了一辆挖掘机和大卡车,在园区项目工地做工程,他还是文创园建设的参与者、见证者。“那时候村里开货车的人基本没有,自从我买了挖掘机和大卡车后,其他村民也跟着一起加入进来,慢慢地我们村也有了自己的运输队。在国家扶持下,文创园的运输项目基本都是我们本村的运输队来做的,项目多的时候大家一起做,少的时候就轮着做。一年下来我光运输收入就有10万元左右。”单增平措说。
据了解,文创园正处于开发建设期,慈觉林村大部分群众购买机械就地创收,在慈觉林村委会的带领下成立了慈觉林村失地机械租赁有限公司,与园区企业对接签订机械租赁合同,开展各项机械作业提高创收。截至目前,慈觉林村拥有各类机械172辆(包括大车、小车、挖掘机、装载机),年人均增收6059元。2020年,单增平措用前几年的积蓄将自己的房屋进行了改扩建,拿出30间用于租赁。他告诉记者,随着文创园的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来此经营商铺、餐馆等,租房的需求越来越大,村民们通过土地流转、房屋租赁等获得多元化的收入来源。“现在我们过得很幸福,在党的好政策和关怀下,现在找工作就业都有很多渠道,做机械也好,房屋出租也好,无论做什么相关政策都特别好,我会继续努力,向更好的明天出发。”单增平措说。
近年来,慈觉林村结合文创园开发建设,依托区位优势,积极引导、鼓励、支持村民转变思想观念、抓住发展机遇,灵活就业增收。截至目前,慈觉林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25034.3元。让村民富起来,同时也要让集体强起来。慈觉林村“两委”积极探索产业带动型、盘活土地资源型、闲置资产运营型等多元化发展模式,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2020年,慈觉林村入股蔡公堂乡拉萨市城市开发投资公司商混站,每年以分红的形式提高慈觉林村集体经济收入,2021年分红20万元,每户增收557元。与西藏文化旅游创意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经营管理园区广告位,预计每年分红30万元;购买和美布达拉有限责任公司酒店式公寓楼盘和藏文化孵化中心(智慧城)2号楼盘,以返租的形式每年可收入租金1250万元。
格桑罗布告诉记者:“2019年慈觉林村年终分红606.45万元,2020年分红1211.1万元,较去年翻了一倍。下一步,我们将利用好区位优势,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渠道。同时,我们将深入开展民生实事项目,推进基础设施改造提升,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村集体经济壮大的成果,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林下养鸡 助增收
日喀则市亚东县上亚东乡如丙岗村,于2012年成立了上亚东乡罗旦土鸡养殖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林下土鸡养殖和土鸡蛋生产,带领村民增收致富。[详细] -
西藏举行农牧民转移就业基地奖补资金兑现仪式
近日,自治区劳动就业服务局举办农牧民转移就业基地奖补资金兑现仪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