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资源禀赋 发挥比较优势
西藏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视察时“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符合西藏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重要指示,提出“西藏推进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巨大的资源优势。我们要围绕建成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世界旅游目的地、清洁能源基地和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打高原牌、绿色牌、特色牌,用好外力、增强内力、凝聚合力,切实把政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让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奔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任务的提出,是区党委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进一步发挥西藏在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中的比较优势,自觉把西藏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研究思考和推动落实的具体实践,是实现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实践反复证明,地方经济要获得持续发展,就必须谋求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持久的特色竞争优势。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打高原牌、绿色牌、特色牌”,以“特”制胜,将特色优势和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出一条差异化发展的路子,这就是“符合西藏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西藏是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水风光热资源、土地草场资源、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厚,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聚焦“特色、集聚、整合、开放”的发展路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狠抓提质增效,以旅游业、天然饮用水、藏医药业、民族手工业、高原特色食饮品业、矿产业、建材业等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取得了稳步快速发展,为西藏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一条符合西藏实际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在国内外竞争中的比较优势日益显现。同时,作为边疆民族地区,西藏又存在经济基础、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等客观因素。“坚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对西藏立足资源禀赋条件和比较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加快补足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短板”,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提供了精确指导。
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实现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心怀“国之大者”,紧抓战略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今年又亲临西藏视察指导,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擘画了蓝图、明确了目标、提供了指南。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践行“双碳”目标、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战略深入实施,随着川藏铁路、清洁能源基地、边境安全能力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快速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战略机遇千载难逢。
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实现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深入推进西藏特色产业发展。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要立足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优化一产、壮大二产、提升三产,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坚持资源是根、特色是本、文化是灵魂、市场是导向,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升“冬游西藏”“文创西藏”“中国西藏·扎西德勒”品牌影响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全域全时高质量发展。要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坚持水光风热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全力构建清洁能源“一基地、两示范”发展新格局,着力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打造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区。要加快发展绿色工业,重点推动绿色矿业、天然饮用水和民族手工业发展,加快建筑业、建材业转型升级。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发展研发设计、金融保险、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满足人民多样化需求。要加快发展高原生物产业,坚持稳粮、兴牧、强特色,高标准建设一批青稞、牦牛等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带,推动“两江四河”河谷经济带建设。要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建强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社会主义大市场有机联结起来,有序发展现代化种养殖。要积极发展藏药产业。要加快发展高新数字产业,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卫星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建设面向南亚数字港,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要加快发展边贸物流业,加强吉隆、樟木、普兰口岸基础设施和功能建设,实施边民互市进口商品落地加工。
我们要抢抓历史机遇,打好“高原牌”、走好“优势路”,把雪域高原独特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和发展竞争力,在高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上脚踏实地做好转化文章,进一步发挥西藏在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中的比较优势,努力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彰显西藏在落实国家使命和国家战略中的责任担当。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源头活水”注进来 发展动力强起来
区科技厅驻吉荣村工作队通过引进青稞良种“藏青2000”和“藏青17”,实施农业种植科技项目,实现青稞亩产量从450斤增长到530斤,增产量达17.8%;全村青稞增产173040斤,增收432600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