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立起来 生活更丰裕
春寒料峭,但昌都市芒康县木许乡阿东村村民心里却是暖乎乎、美滋滋的。前几日,县农业农村局在阿东村举行了2021年葡萄种植总结大会暨葡萄款发放仪式。村民们拿到了2021年种植葡萄的分红,174万余元的分红款发放到115户葡萄种植户手中,户均增收1.5万余元。
“产业振兴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我们相信党和政府,撸起袖子加油干吧!”在家门口吃上了“产业饭”,群众对乡村振兴信心十足。
阿东村葡萄种植产业是昌都市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昌都市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依托“五大养殖基地”和“七大种植基地”,实施了一大批乡村产业,扶持发展农牧民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科学编制了《昌都市“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规划》,规划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2086个,计划总投资207.4亿元,明确“十四五”时期援藏资金重点向乡村振兴领域倾斜。截至目前,通过扶贫产业项目带动增收4.99亿元、覆盖农牧民群众5.56万户19.94万人,累计分红1.66亿元,累计就业增收1.54亿元;全市24家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产值2.74亿元,带动1.8万户户均增收4900元;全市360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实现收入3600万元,带动群众7000余户14850人,人均增收4880元。
牢牢牵稳了乡村产业振兴的“牛鼻子”,老百姓的“钱袋子”逐渐丰裕,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
2022年1月5日,在察雅县烟多镇如给村乡村振兴示范点,一场政府搭台、村民积极参与的文艺下村惠民活动如火如荼开展。活动中,村里、乡里的文化能人、民间艺人积极主动参与,村级文艺队与县艺术团联袂共舞,切实“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弹”奏了和谐发展的乐曲,“唱”好了文化繁荣的大戏。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物质逐渐丰裕的乡村,如何增加文化产品供给,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是加强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
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昌都市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与乡村振兴等工作同部署、同安排,组建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824支、实名登记志愿者4.3万名,累计开展理论宣讲1.4万余场次,受众人数50.5万余人次;累计建成各级各类文化场馆1811个,基本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精心编排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献礼节目,创作文艺作品,在重要时间节点在电视、报刊、微信公众号、快闪、抖音等平台推出;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文艺五进”等文艺惠民演出635场次,观众人数达15万人次。
走在村民活动广场上,夕阳下,歌声激荡、舞步蹁跹;漫步在村史馆里,感受历经沉淀的历史和文化;在澜沧江畔,各类节目接连上演,掌声、笑声、喝彩声不绝于耳……文化赋能,昌都奏响了乡村振兴进行曲,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显著增强。
蓝天白云、田舍掩映、阡陌纵横……随意走进昌都的一处村庄,都仿若闯进一幅山水田园画。
“现在村子特别干净,简直就像城市小区。”踩着平坦的通村硬化路,80多岁的次仁扎西乐呵呵地说。
村庄环境如此整洁,缘于垃圾分类难题在这里得到了巧妙破解。美丽乡村要让村民欣赏其美,更要让村民美居其中。为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昌都市围绕建设“强富美”乡村目标,大力开展环境卫生、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深入开展“三整治、三提升”“四旁植树”“五消除”等活动,全市1320辆垃圾转运车、5915个垃圾收集箱、43个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正常;完成51576户农村户厕改造;2021年共完成义务植树26400亩、森林抚育44.3万亩、生态修复2288.8亩、续建退耕还林3849亩、退耕还草2283亩,全市各县(区)、乡(镇)、村(社区)的植被覆盖率持续提高。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记忆中的乡村,在昌都群众的巧手下,建设成美丽幸福的家园。今日昌都,步步皆景、村村若画,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在藏东大地徐徐铺展,全市上下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乡村振兴之路上阔步前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全国政协委员贡觉曲珍:谱写强边工作新篇章
历史上,山南市隆子县扎日乡就以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而闻名。[详细] -
着力推动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
西藏位于祖国西南边陲,有长达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以及众多边境县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