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地稳粮促振兴 打造“昌都西粮仓”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近年来,丁青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重要指示精神和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稳粮、兴牧、强特色”工作要求,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力保面积、保产量、保产能,精心打造“昌都西粮仓”,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一、建设肥沃“良田”,守住“命根子”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既要在耕地数量和用途上严格管制,更要在耕地质量和功能上着力提升。
严守“农田就是农田”底线。制定《统筹利用撂荒地和轮耕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实施意见》,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全面推行“田长制”,实施以村、组为基础,县、乡、村三级联动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措施,大力实施耕地撂荒专项治理,消除轮休地和撂荒地,提升耕地利用率,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防止基本农田“非粮化”,确保地有人种、田有人管、责有人担。
突出“农田必须是良田”标准。按照“小改大”“瘦改肥”“低改高”的原则,大力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建成使用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良好的高标准农田13.2万亩。综合运用深耕深翻、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地力培肥、测土配方施肥等土壤改良综合配套技术,稳步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能力。
树立“农民种粮能挣钱”导向。建立完善耕地保护激励制度,严格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强化跟踪问效,保障种粮基本收益。强化产业化经营,推进以青稞为主的粮食作物生产收割机械化建设,加快“产加销”一体化产业化步伐,2022年统一供种、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销售进行农业托管服务13400亩,切实让粮农有钱挣、得实惠。
二、繁播优质“良种”,做强“农业芯”
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是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的核心。重点要抓好资源保护、创新攻关、基地建设、市场净化。
打造良种繁育基地。集中力量打造良种繁育基地,在觉恩、沙贡、协雄、色扎等乡建设青稞良种繁育基地11000亩,做到良种统繁统供。积极开展良种繁育和标准化高产创建工作,青稞高产创建面积8.39万亩、测土配方面积8.39万亩、二级麦类种子田面积5552亩,粮食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3%。
推广优质良种示范。以二级良种繁育田标准化高产创建及测土配方为抓手,紧抓春耕春播良机,积极协调调运良种113.17万斤,主要品种包括“藏青2000”、“喜拉22”、“藏青3000”、拉孜小油菜、青杂15号、青薯9号,构建起“一走廊、一园区、四基地、四板块”的县域农业发展布局。
严格良种市场监管。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农作物种子标签和使用说明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普及,紧紧围绕供种保障、品种管理、质量管理、种业服务、效能建设五项工作,把好种子质量关、服务关、宣传关、品种关,不断提升种子检测、品种试验、品种展示和监管能力,严厉打击非法套购,引导粮农选择品质好、抗性好、产量高的优良品种种植。
三、提升增产“良技”,端稳“铁饭碗”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在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强化农业科技服务,提升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和推广能力,拓展农业新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
健全科技服务机制。建立农业科技首席专家制度,健全“首席专家+支撑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机制,实行专业技术指导,将县、乡专业技术人员分包到乡村,制定增产技术规程。
开展田间指导培训。加快农业技术推广,预计在“十四五”期间,在全县计划开展种植、田间管理培训会和田间现场会400场次,培训达到5万余人次,将技术规程普及到乡村各种植户,全面提升农民科学种田能力。
推广农业机械化生产。不断强化农机组织建设,搭建农民与农机作业市场的桥梁纽带,构建农机服务大网络,加快农机专合组织建设,引进大中型机械,着力构建农机大服务新格局。规划建设“西粮仓”灌溉水利工程,因地制宜开发节水灌溉技术,加大水肥一体化等农艺节水推广力度,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达标提质,实现了农业生产水资源科学高效利用。
(作者为昌都市政协副主席、丁青县委书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西藏首笔“智慧畜牧贷”发放
近日,中国农业银行拉萨分行向拉萨市达孜区雪乡雪普村旦达奶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全区首笔“智慧畜牧贷”。[详细] -
边陲山乡的幸福蝶变——阿里地区扎实推进固边兴边富民工作综述
普兰县普兰镇仁贡村阿岗组群众从过去山沟沟里的土坯房,搬到了今天独栋独院的别墅式新居,生活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