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乡村振兴

中国故事|行路“高高原”

发布时间:2023-12-18 09:05:00来源: 新华社

  如果说西藏是“世界屋脊”,那曲就是“屋脊上的屋脊”。这个中国海拔最高的地级市平均海拔超4500米,被当地干部群众称为“高高原”。

  远望那曲市区,不少铁皮屋顶在太阳下闪着银光。在西藏工作的同事说,这里曾被称为“铁皮城”。那曲年平均气温在零下,常有大雪,藏式的平屋顶易积雪,所以换成尖尖的铁皮屋顶。当地人说,“那曲一年有两季——冬季和大约在冬季。”

  暮秋,从拉萨开车去那曲,后备箱里塞了一个大氧气罐。那曲空气中含氧量仅约为平原地区的一半。司机说,人在那里会对氧气有新的感受。一路上海拔抬升,路旁山上的积雪越来越多,车里人开始披上厚羽绒服,变得沉默寡言。氧气明显少了,打火机失灵,饼干的包装撑得鼓鼓的。窗外风大,远处山脊上白色风力发电机的巨大叶片转个不停。

  离那曲越近,窗外的绿树越少。都说那曲是中国唯一没有树的城市。市区里偶尔能看到几棵在大花盆里栽种的矮树,树干只和人的胳臂差不多粗。那曲人正在和高海拔、极寒、大风作斗争,要让好不容易种活的树继续活下去。

  人们说“远在阿里,苦在那曲。”几个在那曲的援藏干部工作之余都很少运动,多只是下班后散散步。他们半开玩笑地提醒,刚到那曲,“能坐着就别站着,能低一米是一米。”不少宾馆房间里都配备了氧气瓶,但高海拔导致头疼、易醒,还是让这里的夜特别漫长。

  那曲以源自牧区的藏族锅庄舞而闻名。在城市广场上,有那曲人跳广场舞,但其中老年人却不多。有人说,这和高原地理气候让这里老年人骨关节病高发有关。


游客在那曲市比如县羊秀乡萨普雪山脚下拍照留念(10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在“高高原”,不起眼的地方算起来就是中国最高、世界最高。一家海拔4466米的乳品厂就被大世界基尼斯认定为海拔最高的牦牛乳品厂。乳品厂董事长嘎桑加才是个29岁的小伙子,放牛娃出身。大学毕业后回到那曲,在乳品厂和其他返乡大学生一起在“高高原”上摸索标准化、产业化的奶品生产模式。

  高原缺氧,牦牛奶烧不开,无法高温杀菌,嘎桑加才就跟大家一起探索引进设备,使用低温的巴氏消毒法。高原上奶农分散,收奶不易,嘎桑加才探索以企业带动周边10个奶源基地,基地带动100个村级合作社、千户牧民养殖户,200多公里内的8万多头牦牛成为乳品厂的奶源。

  嘎桑加才说,现在乳品厂的产品销至拉萨。在牦牛比人多的那曲,靠天吃饭的牧民多了一份固定收入。


牦牛在那曲市比如县羊秀乡萨普雪山脚下的草场上吃草(10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从那曲市出发继续向上走,来到平均海拔4700多米的班戈县。这是中国海拔第二高的县,冬长无夏,多风雪,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却只有4万多人,人口密度不到全国的百分之一。

  40岁的班戈县副县长旦增桑布说,初来者会对那曲的冬天印象深刻。世界上除南、北极外最大的冰川就在那曲。

  “记得小时候,堆着羊粪烤着火也只能让怀里暖和,后背还是冰凉,风雪天走在路上更别提了。”旦增桑布曾徒步去上小学,从家走到学校要一个小时,中午还得走回家吃饭,一天有四个小时花在路上。同学中有骑马去的、有家人骑自行车送去的,住得太远的只能辍学。

  那时候学校条件有限,班里只有三个住得特别远的同学才能住校。旦增桑布说,他们是幸运儿。

  截至去年底,那曲全市14万多在校生中,住校生已超6.2万。

  10月13日,在西藏那曲市班戈县中石化小学,学生在操场上跳“班戈谐钦”课间操。新华社发(孔琳琳 摄)

  在班戈县北拉镇的一所小学,索朗桑姆在等着父母来接她回家。12岁的姑娘住在牧区,家里有309只羊、不到100头牦牛,开车到学校要半个小时,风雪天行路更难。索朗桑姆和大多数同学一样选择住校,每一两周回一次家,她说这样既能安心上学,又能吃到妈妈的拿手菜炒土豆丝。

  如果想爸爸妈妈了,索朗桑姆会去找老师借手机,和他们视频一会儿。她说自己现在是大姑娘了,她要学好自己喜欢的藏文,以后到拉萨去工作。

  行路那曲,天气变化在倏忽之间。刚才还是朔风怒号、冰雪遍山,下一刻已是天色晴霁、风清日暖,出岫白云与摩天积雪共为一色。凝眸远望,奇趣横生,让人几乎忘记塞外行车之苦。

  同行者感叹:人生莫不若此?几度快雪时晴。

  总策划:顾钱江 李凯

  监制:卫铁民 刘畅

  记者:桂涛 曹槟 李华 孙瑞博

  视频剪辑:李雪霏(实习)

  编辑:李妍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西藏分社

  联合制作

  鸣谢:班戈县融媒体中心

  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