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当雄:厚植生态底色 推动绿色发展
当雄县位于藏北羌塘草原腹地,是青藏高原东南部最大的冰川分布区,孕育着丰富的天然饮用水源,滋养着70万公顷的天然牧场,雪山、湖水、温泉、冰川、草原、湿地都是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2023年,拉萨市当雄县被生态环境部正式命名为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是当雄县继2019年获得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后,又一次获得“国字号”生态文明荣誉。
2023年,当雄县委、县政府持续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实招求实效,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当雄路径、当雄模式和当雄经验,将成功经验用于创建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着力打造“生态大县”。与此同时,当雄县积极推进草原、高寒草甸保护和治理工程,持续强化草原生态修复,打造拉萨高海拔生态迁集区,创建拉萨高海拔生态示范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着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
自2019年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命名以来,当雄县委、县政府以更高要求、更强决心、更大力度持续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成果,同时,强化示范,将探索生态保护的当雄经验用于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实现当雄县及所辖8个乡镇29个村居全部创建为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示范乡、示范村,创建成功率100%。
当雄县印发《当雄县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实施方案(2023-2035年)》《当雄县着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努力做到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2023年度工作方案》《当雄县2023年奋力实施“强生态”行动工作要点》,明确责任单位,细化工作要求,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深走实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3年10月,纳木错入选国家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是西藏第一个入选的河湖。近年来,当雄县坚持“人水和谐”助力守护“亚洲水塔”,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一体化治理,坚持生态治水,全力将纳木错建设成高原湖泊璀璨明珠。
打造高寒牧区“两山”转化样板
2023年,当雄县依托自然生态资源本底,实施纳木错生态搬迁、色德村高海拔搬迁、阿热湿地保护建设,通过转移支付、生态补偿、设立生态管护员工作岗位等方式,实现生态富民,探索形成“守绿换金”转化模式。
索朗罗布是当雄县格达乡格达村村民,自2012年3月义务种树至今,他自掏腰包,耗资上百万元,植树8万余棵,种植面积近千亩,改变了家乡面貌。以索朗罗布为代表的当雄群众实践形成了在生态环境本底较差或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通过复绿、增绿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不断夯实绿色可持续发展根基的“添绿增金”转化模式。
近年来,当雄县立足“极净当雄”区域生态品牌和游牧文化,依托有“身份证”的牦牛肉、“7100”冰川饮用水、“当吉仁”赛马会等,探索形成将生态及文化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的“点绿成金”转化模式。
多年的实践,让当雄县走出了高寒牧区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为高寒牧区践行“两山”理念作出了示范。
以高品质生态支撑高质量发展
2023年,当雄县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125+”发展思路,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做足“牛、草、水、湖、电”文章,着力推进牧业强县、旅游名县、生态大县和能源要县建设,将资源优势转变成发展优势。
近年来,当雄县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不断压实责任,落实县级领导分片区督办和包案制度,做到环保督察整改“立行立改、落到实效”。2023年,当雄县紧扣“水、气、土”,落实污染防治责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9%以上,河湖水质100%优于Ⅲ类标准,饮用水100%合格,危废100%处置。与此同时,当雄县坚持“降碳”“减污”“发展”齐发力,引进5家光伏企业参与清洁能源开发,推动“光伏”“光热”“地热”项目建设,打造清洁能源基地,积极稳妥实施碳达峰行动。
无废城市建设方面,当雄县印发《当雄县“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实现减污、降碳、扩绿,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守护好当雄县的“蓝天”“碧水”“净土”。
当雄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快区域优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打造优质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及示范品牌,形成生态绿色产业新增长极,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拉萨贡献当雄智慧和力量。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岗巴县岗巴镇雪村:过上喜气“羊羊”好日子
太阳翻过雪山,洒满西藏日喀则市岗巴县岗巴镇雪村的大地时,穿着羊皮袍子、皮肤黝黑的扎西多杰准时打开了圈门。[详细] -
南木林县在拉萨南北山蹚出生态增收路——山越来越绿 人越来越富
南木林县承接人工造林、人工播种、劳务承包等项目10余次,累计造林绿化面积17000亩,人工点播种子2万多亩;累计派遣农牧民群众7389人次,实现净增收2419余万元,人均增收7600余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