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阿里地区札达县达巴乡达巴村:土林深处幸福歌

发布时间: 2024-06-11 09:46:00 来源: 西藏日报

  “达巴”藏语意为“箭头落地之处”,是古格王国时期达巴王所建的王宫和城堡所在地。象泉河的支流之一达巴河从北向东南汩汩流淌,润泽着这片村落。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阿里地区札达县达巴乡达巴村村容更加整洁,百姓生活更加富足。矗立在村庄北坡土林上的达巴遗址,见证着村庄日新月异的变化。

  达瓦卓玛:家庭旅馆生意火

  走进达巴村,宽敞的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户,一座座红檐黄墙的藏式民居在阳光照耀下显得特别温暖。其中,白色楼房的达瓦卓玛家庭旅馆在这里显得格外醒目。

  记者抵达时,刚好有一拨客人收拾好行囊离开,昨日还热闹非凡的家庭旅馆恢复了短暂的平静。老板达瓦卓玛手脚麻利地换床单、扫地、整理屋子,让它很快又以干净、温馨的面貌准备迎接下一拨旅客。

  今年50岁的达瓦卓玛是土生土长的达巴村人,开办家庭旅馆之前,达瓦卓玛是一位牧民,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于放牧。

  2003年,达瓦卓玛结婚后,她拿出6万余元积蓄,在村里开了一家不大的茶馆,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努力,茶馆生意越来越好。

  “茶馆的生意一直都很火,来喝茶的人也非常多,大部分都是从外地来的游客、民工,经常会遇到询问村里有没有住宿的客人。”于是,达瓦卓玛滋生了开旅馆的想法,在和家人商量后,2008年她开办了达巴村首家家庭旅馆。

  达瓦卓玛介绍,起初她家的家庭旅馆只有2间房,冬天也是靠火炉取暖。由于是第一次开家庭旅馆,达瓦卓玛格外担忧旅馆的收益问题。但是第一年旅馆就收入了2万余元,之后逐年递增,达瓦卓玛尝到了甜头后,坚定了继续开下去的想法。

  2021年8月,达瓦卓玛一家总投入100多万元,新建了300多平方米的楼房,家庭旅馆扩建成4间房,同时经营着茶馆和商店。如今,达瓦卓玛家还买了挖掘机和装载机,丈夫旦拉也组建了一支施工队,收益好的时候一年能有40多万元。“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了。”达瓦卓玛脸上满是笑容地说。

  旦拉:带领群众致富忙

  在达瓦卓玛的茶馆里,记者见到了她的丈夫旦拉,也是达巴村农牧民施工队负责人。

  旦拉是日喀则市谢通门县人,2002年,他跟着施工队来到了达巴村,凭借着木工技艺,他在这里发展得顺风顺水。2003年,他与达瓦卓玛结了婚,就一直留在了达巴村。

  因为有了工地上工作的经历,旦拉在达巴村生活的这二十几年来,一直坚守“老本行”,他先后从拉萨购买了拖拉机、大车、装载机等机械,常年忙碌奔波于札达县各个建设工地上。旦拉在勤劳致富的同时,也不忘帮助乡邻,2016年,他创办了达巴村农牧民施工队,通过争取项目,教会更多达巴村农牧民群众掌握基本的施工技能,带领他们增收致富。

  “目前,在我的施工队里有达巴村群众16人,挖掘机2辆、装载机3辆、大小车4辆,去年承建施工项目2个,总收入有189万余元,按照村里的规定,以总收入的5%交由村集体分红,共分红12万余元。”旦拉告诉记者。

  此外,村里为了发展经济,依托达巴河砂石资源,于2019年成立了达巴村砂石料场。砂石料场负责人格桑石确介绍,目前,全村共有117户参与入股,去年总收入达240余万元,每户分红4000元,每户脱贫户分红500元,发放人工费16万余元、机械费98万余元、油料费48万余元。

  “现在呀,只要我们能把握住机会,增收致富的路子就很多,我家有一辆大车,去年通过给村里的农牧民施工队、砂石料场和其他施工队开车跑运输,加上各种政策性补贴,我家一年总收入有20余万元,这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了。”村民次仁久美乐呵呵地说道。

  次仁多布杰:奶牛养殖产业兴

  临近傍晚,记者来到达巴村三组,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水草丰茂的草场,远处挺拔多姿的土林在落日的余晖下蒙上了一层绚丽的光彩,达巴村三组奶牛养殖基地就坐落在这片土林之中。

  记者到来时,恰逢村民扎西次仁结束了一天的放牧生活。他一边赶着牛群,一边卷着牦牛毛线,向着奶牛养殖基地走去。

  “这些牛都是村合作社的牦牛,每个月我们合作社安排4户人家轮流放牧,这几天轮到我了。”扎西次仁告诉记者,“在奶牛养殖合作社成立后,自己家以1头母牛和1头小牛犊入股加入合作社,去年分红拿到了4400元,我相信以后合作社定会越办越好。”

  2018年,国家为达巴村三组投资485万元,用于奶牛养殖建设项目,包括基地房屋、30亩草场种植及院内附属设施等建设。2021年,札达县政府投资96万元,用于采购63头母牛、2头公牛,达巴村三组奶牛养殖基地开始正式投入使用。

  近年来,达巴村以“产业兴旺”为目标,立足本地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专业合作社,努力让特色产业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2023年,奶牛养殖合作社共有22户群众以牲畜入股方式参与入股,每户分红4400元,每户脱贫户分红1800元。”奶牛养殖基地负责人次仁多布杰说道。

  过去,达巴村牧民家的牦牛都是散养,鲜牛奶、酸奶、奶渣等奶制品除了村民自食之外,只有极少数出售。

  “现在,有了奶牛养殖基地,合作社的牦牛都是集中养殖,每年3月至12月是在基地里饲养外,剩余3个月在冬季牧场放牧,现在共有牦牛120头,其中母牦牛94头,每天能产32斤左右的鲜牛奶,去年通过到邻村和县城销售产品,总收入达20余万元。”次仁多布杰介绍说。

  在奶牛养殖基地里,两三名牧民妇女正在挤着牛奶,阳光覆盖的笑脸诉说着增收的喜悦,和天边温暖的夕阳相映生辉,无比灿烂,牛群不时发出哞哞的叫声,犹如达巴村特色产业振兴的铿锵之声。

(责编: 常邦丽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