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章罗布’(藏语意为‘宝贝’‘蜜蜂’)是我做出的最正确的选择。”山南市扎囊县扎其乡藏仲村养蜂户巴珠说。过去,他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通过学习蜜蜂养殖技术,从事养蜂业后,养蜂每年为他家带来20余万元收入,帮助他家不但脱了贫,供两个子女读大学,还实现了在拉萨买房子的梦想。
巴珠是自治区农科院农业研究所养蜂项目组最早培养的藏族养蜂员之一。目前,他家有160群蜜蜂,专门成立了养蜂专业合作社,还培养了4名养蜂员。
在西藏,蜜蜂成为富民产业也就是这十几年的事情。可养蜂最早进入区农科院技术人员的视野,却是在2004年。
“当时是西方蜜蜂在西藏首次亮相,也是自治区农科院科技人员首次开始对西方蜜蜂进行高海拔地区养殖可行性研究。”区农科院农业研究所养蜂项目组负责人扎罗介绍说。当时,区农科院自筹经费5000元购买了35群西方蜜蜂,然后说服3名本地农民学习养蜂技术,开启了西藏养蜂事业的先河。
2006年,自治区科技厅落实135万元养蜂发展专项资金,发展蜂群2000群,培养了70多名本地养蜂员。
与此同时,自治区农科院农业研究所养蜂项目组积极开展高海拔地区蜜蜂养殖试验、种王筛选、人工育王等研究,明确蜜蜂高海拔适应性,进行调查蜜源植物、确定放蜂路线等基础性研究工作,为西藏大力发展养蜂业奠定了基础。
经调查发现,西藏主要的蜜蜂资源为西藏中蜂、黑大蜜蜂和无刺蜂。但群势较小、产能较差、分蜂性强、不便管理,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低海拔、雨水多的地区生存适应性较强。“为了保护本地种群,我们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海拔河谷农区推广采集能力强、管理方便、适应性较强的西方蜜蜂,且规定在中华蜜蜂分布及饲养区严禁饲养西方蜜蜂。” 扎罗说。
之后的10年,西藏养蜂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尤其是2017年,自治区农科院农业研究所养蜂项目组成功进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后,在全国行业内专家的技术指导下,西藏养蜂业在提质增效、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技能培训、政策环境支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西藏养蜂业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拉萨市、山南市、日喀则市、林芝市等地逐年扩大西方蜜蜂健康高效养殖技术示范推广规模。目前,西藏西方蜜蜂养殖规模达1万群以上,年生产蜂蜜300余吨,全区养蜂业年产值达8000万元以上,成立了山南市乃东区尼吉养蜂合作社、日喀则市仁布县措拉嘎布养蜂合作社等十几家养蜂专业合作社,“夜伴蜂声”“巅峰贡蜜”等蜂产品相关企业也相继在西藏落地。
“西藏的蜂蜜成熟度高、含水量低、活性酶高、无药物残留,我们结合山南市乃东区和贡嘎县打造的‘蜂旅’营销模式,让游客在领略西藏美景的同时,品尝西藏的蜂蜜,助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夜伴蜂声”负责人张亮富表示。如今,越来越多群众开始从事养蜂业。引进优质蜂种、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成为养蜂人的必备“绝招”。实现规模化养殖和现代化管理,是养蜂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夜伴蜂声”引进一批自动化养殖设备和管理系统,将大大提高养蜂的效率和蜂蜜产量。
“得益于可靠的品质和‘科技+龙头企业+合作社’‘蜂旅’营销模式和‘政府+龙头企业+蜂农’等先进的营销方式,西藏蜂产品销售市场逐年扩大。我们将不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加大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养蜂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升蜂蜜的品质和产量。同时,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渠道,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为蜜蜂养殖户持续增收和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扎罗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