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藏自治区科技厅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凝练项目指南,组织实施农牧领域科技项目,不断健全科技创新平台,稳步提升全区农牧科技创新水平。布局了一批农牧业发展科技平台与基地,培养和选派了一大批基层科技人才,组织实施科技项目384项,支持各类资金达25亿元。
走进位于山南市加查县的惹米产业园区,西藏安琪珠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厂房内一片繁忙景象。“公司结合西藏独特的高原环境和物种资源,选育培养特有菌种,并对其中具有益生功能的菌株进行系统性研究与产业化应用,打造出鲜活优质的益生菌制品、膳食补充剂等产品。”公司项目经理何新章介绍,整个车间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实现了全工段自动控制、全封闭输送、数字化管理及全工段质量可追溯。其自主研发的生产工艺,不仅填补了西藏地区生物制品的空白,菌种和关键技术还突破国际技术封锁,实现全过程自主可控。
日前,高原益生菌项目已经实现量产。何新章告诉记者:“高原特色微生物产业的培育,将推动当地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在带动农牧民群众增收、壮大集体经济、驱动生产力向新能级跃迁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自治区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自治区科技厅聚焦农牧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核心技术,组织布局并实施科技重大专项31项,经费3.43亿元,重点开展青稞、饲草、特色畜禽、特色农产品加工、科技兴边富民强县稳边和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等方面研究示范。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西藏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通过新技术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日喀则市素有“世界青稞之乡”的美誉,青稞产量约占西藏总产量的5成。近年来,日喀则市立足传统青稞产业优势,深耕青稞良种培育,加强青稞产品研发,着力打造青稞全产业链,提高青稞品牌附加值,为当地农户打开了“致富门”。
青稞产业做大做强,不仅要有资金、技术,更要有创新。说起“小青稞”里的“生意经”,西藏格藏青稞食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小索顿深有感触。20年前,公司还是一家青稞加工小作坊,为了扩大规模,企业先后贷款1850多万元更新加工设备、加强技术研发,逐渐发展成拥有“童嘎”“谷麦粒稞”等多个知名品牌的青稞食品生产销售公司。目前,公司相继研发生产豌豆糌粑、青稞饼干、青稞爆米花等10余类产品,认证绿色食品4个,年收购青稞315万公斤左右,带动种植户1550多家。
昌都市八宿县旺比村,“科技致富经”送到田间地头。成串的圣女果沉甸甸地压弯枝头、即将成熟的黄瓜青翠欲滴、蔬菜幼苗整齐栽种成排……植被难以存活的盐碱地,经过科技“改造”已成为旺比村农产品的丰收乐园。在物联网植物工厂,全水培种植技术摆脱了当地土壤条件的制约,能确保任何气候条件下都能实现全年全天候蔬果种植。工作人员通过监看温室前端控制台,便可精准掌握农作物生长情况。科技在农业种植领域的广泛应用,让当地三十多亩盐碱地变废为宝,这正是科技赋能农业生产、助力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
“传统农牧业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自治区科技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自治区科技厅围绕农牧业生产实际中的技术薄弱环节,组织实施重点研发及转化项目348项,经费3.48亿元,在耕地保护、耕作栽培、畜禽选育与健康养殖、经济作物培育、设施农业发展、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等方向开展研究。围绕青藏高原农牧特色产业化发展,指导组织区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实施5个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经费1.27亿元,大力发展青稞和饲草、牦牛和藏羊、藏猪和藏鸡等高原特色优质资源产业。通过各类科技项目实施,初步形成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技术模式集成—适用技术推广”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起西藏农牧业全产业链技术支撑体系,大力提升了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有效促进了农牧业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