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企业法人电诈1200万?拉萨警方揭秘“两卡”骗局如何让人变“帮凶”

发布时间: 2025-10-14 09:50:00 来源: 西藏法制报

  日前,西藏某社交平台上的刷屏留言引发热议:网友声称西藏某公司法人盛某(化名)电信诈骗,洗钱1200万余元,言辞激烈的表述在网络上掀起了不小风波。事件真相究竟如何?10月9日,记者前往拉萨市反诈骗中心,就此展开调查。

  “这起事件确实涉及电信诈骗,是典型的‘两卡’违法犯罪受害者沦为‘帮凶’的案例。”拉萨市反诈中心三级警长李远新向记者还原了事件经过。

  “网上贷款”竟是一场骗局

  2024年12月,盛某为公司周转资金,在网上申请了贷款。对方告知盛某需要提供银行卡刷流水,以保证顺利“贷款”。在对方的示意下,盛某毫无防备地邮寄了对公银行卡和U盾。

  一个月后,盛某突然被深圳警方抓获——原来,他的银行卡被卷入鲁某(化名)被诈骗案,警方调查发现,鲁某被骗的钱款正是通过盛某的对公账户转移。直到此时,盛某才恍然大悟:所谓的“网上贷款”竟是一场骗局,自己不仅没贷到款,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了电诈分子“洗钱”的工具。

  李远新介绍,犯罪分子为了保证自身和赃款的安全,需要把诈骗得来的钱“洗一洗”才能转入自己的账户,这个过程被称为“跑分”,大量租借或购买来的银行卡、电话卡等,就是“洗白”的工具。李远新解释,鲁某得知自己被骗钱款流经盛某账户后,便在西藏社交平台发布了“盛某涉1200万电诈洗钱”的信息。

  “我也是受害者,我也一直在积极配合警方,鲁某的行为对我的家庭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我也会走法律程序解决。”盛某无奈地告诉深圳警方。

  9月23日,深圳警方联动拉萨警方对盛某进行补充调查,目前,盛某已被深圳警方刑事强制执行。

  从“受害者”变成“嫌疑人”

  “盛某的经历并非个例,这类‘两卡’违法犯罪在电诈案件中十分常见。”李远新强调,“两卡”就是手机卡与银行卡,非法出租、出借、出售这两类卡片,为电诈犯罪提供便利,均属违法犯罪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三十一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买卖、出租、出借电话卡、物联网卡、电信线路、短信端口、银行账户、支付账户、互联网账号等,不得提供实名核验帮助;不得假冒他人身份或虚构代理关系开立上述卡、账户或账号。

  “手机卡常被用于拨打诈骗电话、群发诈骗短信,部分境外电诈分子还会通过 GOIP 设备,远程操控境内手机卡拨打电话,这类电话难以被标记为境外号码,迷惑性极强。”李远新进一步解释,而银行卡则成为电诈分子转移、洗白赃款的“通道”,一旦参与其中,即便初衷是“帮朋友忙”“赚点小钱”,也可能触犯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三十八条更是明确法律后果:组织、策划、实施、参与电诈活动或提供帮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无违法所得或违法所得不足1万元的,处10万元以下罚款。“出租、出借、买卖‘两卡’,可能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等,轻则违法、重则犯罪,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李远新说。

  守护好个人信息与财产安全

  一直以来,电信诈骗是影响群众财产安全、破坏社会信任基石的突出违法犯罪类型。其手段随技术发展不断迭代翻新,从早期的“冒充公检法”“中奖诈骗”,到如今的“冒充电商客服退款”“两卡”违法行为等,精准瞄准不同群体的心理弱点与信息盲区,呈现出“隐蔽性强、跨区域广、取证难度大”的特点。

  结合“两卡”违法行为特点,李远新提醒,如果不想成为电诈分子的“帮凶”,要切记妥善保管好身份证、手机、银行卡、网银 U 盾等个人重要物品,不随意借给他人;坚决不出租、出借、出售电话卡、金融账户,包括微信、支付宝账户及支付二维码等;不登录或点击来历不明的网址、短信及邮件,不轻易添加陌生人为好友;通过正规渠道办理银行账户业务,在 ATM 机等自助设备操作时,注意防范安全风险;从正规渠道下载安装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安全控件和客户端软件,关闭计算机系统远程登录功能;一旦发现有买卖电话卡、银行卡等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拨打110向公安机关举报。

  近年来,拉萨警方持续打击电信诈骗犯罪,于2019年成立了拉萨市反诈骗中心和“拉萨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市际联席办”,构建了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打防管治建宣”六位一体工作格局,加大创新反诈宣传力度,为群众追赃挽损上千万元。

  “反诈是场持久战,需要警方与群众共同努力。”李远新呼吁,“希望大家提高警惕,守护好个人信息与财产安全,不给电诈分子可乘之机。”

(责编: 陈濛濛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