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新时代西藏人权事业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发布并指出,西藏成为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人民生态环境权利保障水平不断提升。雪山冰川与湖泊草甸交织的西藏,正因践行最严格的生态环保制度而焕发深刻生机。当生态保护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作为,当绿色发展理念深植高原沃土,这片约占全国1/8国土面积的生态屏障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哲学。
科技赋能,拓展生态修复的“硬核”高原实践。拉萨南山公园内,大型无人机向陡峭的植绿点位直运树苗,一次能运送七八十斤重的树苗上山,机械化自动洒水设备一天能浇灌1000多株树,树木种植、养护更加高效。在拉萨、那曲、阿里等3地(市)6县(区),黑土滩治理技术全面开展,2023年至2024年间,成功完成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试验示范面积31万亩,植被覆盖度达到了60%。西藏首个人工林碳汇监测示范基地——山南市乃东区泽当镇防护林的人工林碳汇监测点采用国际先进的涡度相关技术,以每秒10次的频率对方圆两公里的人工林进行测定,高效精准服务于西藏生态系统碳汇精准量化和优化。
因地制宜,创新守护高天厚土的生态保护机制。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生态岗位绩效考核和动态平衡制度使得更多西藏当地群众转型成为家乡的生态守护者,参与到林业系统生态保护、草原生态保护、水生态保护(含村级水管员)等工作中,守卫好生态保护“最后一公里”。在自然保护区,人的脚步丈量成生态保护的“铜墙铁壁”。平均海拔4500米、被誉为“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遍布着联合巡护组、野保员、专业管护员生态巡护的身影。经过多年有效保护,藏羚羊种群数量已由二十世纪最低谷时的7万余只增长至30万余只,野牦牛数量增至2万余头。近年来,网格化站点、专业与群众相结合管护模式的全面形成,让羌塘成为西藏生态保护的优秀“样板”。
生态富民,美丽西藏不断释放生态红利。西藏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持续释放高原发展新动能。2016年至2024年,年均为群众提供生态保护岗位51.6万个,实现年人均收入3500元。2018年至2024年,落实各类生态补奖资金953.96亿元。2021年以来,落实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69.3亿元,1.78亿亩国有林和非国有林得到有效管护,210多万农牧民从中直接或间接受益。当雅鲁藏布江畔的成片沙棘林筑成防沙治沙的“金色长城”,扎墨公路两旁青山与碧水相映衬,林芝“桃花村”群众吃上“桃花饭”,日喀则市人民林卡、贡觉林卡等公园湿地美景成为经典“城市相册”,丰富的生态资源越来越成为西藏群众看得见守得住的“幸福不动产”。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生态保护工作利在千秋。西藏用实践证明,生态文明建设不是选择题,而是通向人类永续发展的必答卷。在这里,每棵草的萌动、每滴水的涓流、每株树的生发,都在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命运与共的东方智慧。(中国西藏网 文/李一凡)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