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新春走基层|元宵节,林海深处收到“月的消息”

发布时间: 2025-02-13 14:07:00 来源: 新华网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凌晨1点,29岁的吕增伟走出宿舍楼,零下20多摄氏度的凛冽寒气刹那冰封所有困意。

  他习惯性地抬头,看到月儿挂在天边。

  “嗯,今天天气不错。”吕增伟心里想着,加快脚步向机房走去。

  前方不远处,一个巨大的“锅”状黑影在夜色中缓缓转动,那是一座口径66米、约15层楼高的巨型天线,也是全亚洲口径最大、作用距离最远、技术最新的天线设备。

  吕增伟所在的佳木斯深空测控站,位于祖国东极边陲的林海深处,代号“林海”,和西北戈壁的喀什深空站,以及阿根廷深空站共同组成了我国的深空测控网,在探月探火等深空探测任务中担当重任。

  此刻,天线对准的方向,正是距离地球约38万公里的月球。

  2024年6月,这座天线也是以面向月亮的姿态,发射北京飞控中心的指令,接收探月航天器下传的信号。

  那些天,吕增伟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嫦娥六号近月点制动、月面下降、采样上升等26个关键事件测控保障,为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保驾护航。

  走进机房,一股熟悉的风油精味窜进鼻子,吕增伟问值班人员:“情况怎么样?”

  “一切正常。”这一岗的带班人是王世博,他一边回话一边又在太阳穴抹了几滴风油精,面前的屏幕里跳动着一串串信号。

  嫦娥六号返回器返回地球后,月球附近仍运行着我国航天器,例如提供中继通信服务的“鹊桥二号中继星”。

  这些航天器在浩瀚宇宙中不过是沧海一粟,要想做到“精测妙控”,就必须指得准——角度误差不能超过0.0085度。作为天伺馈岗位负责人,王世博清楚,这对口径66米的“大家伙”来说绝非易事。

  2024年年初,天线设备出现俯仰结构故障——天线指不准了。专家来了一波又一波,方案提了一个又一个,最终确定在软件补偿和结构优化上双管齐下。

  “一组代码或一颗螺丝钉出现问题,都可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而在这套设备上,它们数以万计。”天伺馈岗位人员在测试、排查、解决问题中不断循环,龙年春节期间也不曾停歇,零下30多摄氏度的晚上,他们爬上天线干了一宿又一宿。2个多月后,天线终于又指准了。

  年节似乎从不是航天人计量岁月的方式,一棒接一棒经纬深空才是他们的时间表。王世博和吕增伟换岗交接走出机房后,也习惯性地看了看月亮。

  圆月高悬,万籁俱寂。

  “我不觉得冷清,相反,我能听到‘月的消息’正热闹地从‘林海’传向西安、传向北京。”王世博说。

  为了确保一年365天通信无阻,对线路的巡护必不可少。

  通信主岗曾文华踏上巡线路的时候,已是月落日出,吕增伟、王世博等夜间值班人员还在补休。

  曾文华带上了充当午饭的干粮。20公里的巡线路大部分被积雪覆盖,只能徒步。

  沿着光缆标识走,探测器不断发出“嘀嘀嘀”的提示音,他专心通过声音的节奏判断光缆状态,几乎不怎么抬头看路——曾文华太熟悉这条路了,冬日的雪窝、夏季的洪水,或是林子里出没的蛇、狍子等,他都遇到过。

  “嫦娥六号任务前,连续降雨把光缆冲出来了,直接影响信号传输质量。我和副岗姜海洋到现场一看,光缆泡在水沟里。”曾文华回忆,为了防止二次损伤,他们扔掉铁锹、跳进沟里把光缆一点点捋出来,反复确认信号传输正常后才回到站里。

  与漫天星辰作伴,与雪原山川为伍。多年来,佳木斯深空测控站圆满完成嫦娥落月、玉兔巡视、祝融探火等十多次深空探测任务,不断刷新我国深空探测新纪录。

  2024年6月4日7时38分,嫦娥六号上升器携带月球样品自月背点火起飞。佳木斯深空测控站第一时间捕捉信号并传回北京——

  “林海”最先收到“月的消息”。

  2月12日,蛇年元宵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消息,中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登月服命名为“望宇”、载人月球车命名为“探索”。中国人正朝着“蟾宫折桂”的目标稳步前行。

  “今年,我们要在那里开始建设新的天线设备。”佳木斯测控站负责人杨贵竹指着西北方向的一片林地说,“这些设备都将为我国载人登月任务提供测控支持。我们时刻准备着,更期待着那一天的来临。”

(责编: 王东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