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原野上仰望天空的小城,聚集大量天文、气象科研机构,用地理高度支撑科研高峰;“风光”无限的戈壁,不断为产业发展输送清洁能源,让经济底色涂上厚厚绿层:黑色机柜背后闪烁的光点,汇聚成庞大的数据算力,冷凉气候、绿电资源构成绿算产业绝佳的生态环境……
青海,以大美自然风光闻名,以“高冷”气候特征让人生畏。大部分人对青海的理解,或许只是适合短暂旅游的观光地,支撑生活和发展的资源匮乏。然而,滚滚向前的时代大潮,今天将青海推向发展前沿。
《经济参考报》记者将带你走入不一样的青海,感受时代的全新脉搏。
这里的星星不眨眼
11家科研单位在此布设45台望远镜,大科学装置投资额达30亿元……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冷湖镇,正在建设亚洲规模最大的天文观测研究基地。
冷湖镇,因其附近湖泊冷冽刺骨而得名,地处柴达木盆地西北部。这片曾经的无人区,因丰富的油气资源一度喧嚣繁闹,最多时有包括石油工人在内的十万余人居住于此。二十世纪80年代,这里因资源枯竭而变得冷清荒凉,全镇常住人口最少时仅300人。
然而,繁华退却,却是新生的开始。由于高海拔,人烟稀少,少有光源干扰,这里成为绝佳天文观测基地。2021年底,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青海省科技厅、青海省海西州人民政府在冷湖镇共同打造国际一流天文观测基地。
“这里的星星不眨眼。”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邓李才说,因为视宁度高,云层少,不会出现遮盖现象,所以冷湖镇观测到的星星一直是亮的。通过对天文台址勘测,冷湖综合条件与国际最佳天文台址基本持平,这一结果2021年8月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引起国际天文界关注。
如今,优良的天文观测条件已成冷湖发展的重要资源。冷湖科技创新产业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田才让说,想到冷湖建设天文观测项目的机构和单位越来越多,空间资源已经变得紧张。
不仅如此,群星闪耀的夜空,横跨天际的银河,空旷荒芜的戈壁都给人以极强的科幻感。由此,火星基地、外星人营地、火星小镇等文旅项目接连落户,这座小城再次热闹起来。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冷湖常住人口321户573人,流动人口8000余人。旅游高峰期,日均接待游客达1.4万余人。
然而,如今的冷湖,在发展机遇面前显得更加冷静。2023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冷湖天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对冷湖暗夜保护核心区内的光源种类和亮度,以及所有户外固定夜间照明设施的照射方向等进行严格划分管理。
冷湖镇党委书记杨增举介绍,今年以来,冷湖镇多次组织当地商户召开联席会,宣讲暗夜星空保护要求,并与镇区宾馆、商超、餐饮等经营性场所签订《关闭外设灯源承诺书》,积极做好“光污染”治理引导工作。
也不止冷湖镇。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瓦里关山顶部,矗立着世界气象组织唯一设立在欧亚大陆腹地的全球大气本底站——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
2024年9月,瓦里关站利用30年长期连续观测资料,绘制的显示大气二氧化碳本底浓度变化的“瓦里关曲线”,引起人们关注。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站长李富刚说,这里最大限度“还原”大气的本来模样,帮助人类寻找解决这场气候危机的钥匙。
如今,一批批气候监测者和科研人员坚守在这限制“人间烟火”的地方,时刻提醒着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
还不止这些仰望天空的小城,中科院盐湖研究所、国家电网高海拔高电压实验室等一系列科研单位在此集聚,“高冷”的青海正成为科研的高地。
这里的戈壁在变“绿”
“塔拉滩的草能长一米多高”——这是最近几年共和县人眼中的一件新鲜事。曾几何时,当地人习惯这样形容这片戈壁——“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变化始于2013年,在绿色发展推动下,海南州在这里规划布局了光伏产业园区。”海南州绿色产业发展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切羊说,目前,塔拉滩已成为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发电园区,建成面积350平方公里。高低起伏的光伏板拼接成“蓝色海洋”,发出的绿电输送至全国各地。
改变不止于此。光伏板遮挡下,塔拉滩风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30%。加之清洗光伏板的水流进土地,荒漠逐渐长出绿草。
塔拉滩“重生”了,但也带来新困扰:越长越高的草,影响光伏板发电,冬天则给园区增加火灾隐患。于是光伏园开放厂区,让牧民来此放羊。“板上发电、板下放羊”——人们把这里形象地称为“牧光之城”。
也不止塔拉滩。地处柴达木盆地腹地的海西州依托广袤的戈壁资源,着力打造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祖国聚宝盆再添一宝——绿色能源。曾经生机难觅的“八百里瀚海”已成为经济发展提供无限动力的“发动机”。
据介绍,截至2024年12月31日,青海省清洁能源装机达6788.8万千瓦,占电力装机的94%,清洁能源占比居全国前列。其中,水电1644.5万千瓦、光伏3631.7万千瓦、风电1268.3万千瓦、光热21万千瓦、储能200万千瓦/661万千瓦时。
快速增长的新能源装机,也吸引着相关装备制造企业的集聚。
在西宁市南川工业园区,一条以光伏企业为主的“光伏一条街”已然成型,丽豪、高景、阿特斯、天合光能等国内知名光伏企业聚集于此。
在德令哈,莱德宝新材料有限公司、南玻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也在布局。新的“光伏一条街”正在加紧建设。
绿电向上延展是装备制造,向下延伸则是面向未来的算力产业——
西宁市城西区,抢抓西宁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的历史机遇,于2023年11月率先建成投用了青藏高原第一座人工智能算力中心——青海昆仑人工智能算力中心。
记者走入中心数字展厅,映入眼帘的是智能化数字大屏,滚动显示城西区部分试点小区和点位的基本情况。防汛监测、后厨监测、烟雾火灾感知……工作人员在后台电脑上向记者展示智算中心的“网格化+智能化”服务。
不仅西宁,在海东、海西等地,各类数据中心加速建设。目前青海省整体智能算力规模达到1.23EFLOPS,并建成全国首个100%清洁能源可溯源绿色大数据中心。此外,青海省大型数据中心平均能耗指标PUE值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这里的冷资源“热”起来
深灰色钢架板房围拢着一座带有玻璃穹顶的圆形建筑。内部是一间间客房和配有医疗救护设备的医疗站、展示地方特色产品的展厅……玉珠峰脚下,海拔约5000米的可可西里荒原上,颇具现代感的玉珠峰国际登山小镇成为新地标。
玉珠峰,昆仑山东段最高峰,海拔6178米,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和海西州格尔木市的交界处,是登山运动绝佳的启蒙、进阶型山峰,很多人称之为“人生第一座雪山”。
从2010年由简易帐篷拼成的玉珠峰大本营,到2023年总投资3400万元,占地约2.3公顷,集运动竞技、休闲度假、生态体验、科考研学为一体的小镇建成投运,玉珠峰商业登山产业愈发成熟,青海的冷资源再添新名片。
玉树州副州长、曲麻莱县委书记谭晟这样描述玉珠峰——玉珠峰的美,是冷与热的碰撞,冰冷的雪山,在攀登者坚定脚步和热血涌动中,变得热辣滚烫,高寒的雪域,在玉树人民的热情中,变得柔情似水……
不仅玉珠峰,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西海镇境内海拔4024米的同宝山巅,观看日出的游客在山顶支起热气腾腾的土火锅,体验不一样的浪漫;海北州门源回族自治县岗什卡雪峰,随着登山滑雪运动的火爆,周边村镇的牧民成为驮夫,牵着满载行李的马匹,在皑皑白雪中留下一串串脚印,绵延向山巅——他们每天运送赛事装备及物资,能有近500元的收入……青海气候冷凉,冬季长达半年,一半以上地区每年12月到翌年2月的平均气温在零下10摄氏度以下,这为发展冰雪经济提供了天然气候保障。
独特的冷凉资源远不止高耸的雪峰。
沿着奔腾的黄河逆流而上,清澈的黄河上游河段,龙羊峡水利枢纽雄踞山间,在拦截黄河水形成巨大水库的同时,也创造了独特的冷水生态环境。
驾车沿着盘山公路而上,远处的水库平湖无波,几个巨大圆环在水雾朦胧的水面上若隐若现,这是三文鱼养殖网箱。高原地区水温较低,水体溶氧丰富,水质清澈无污染,为冷水鱼生长提供了理想温床。
当地充分利用这一冷资源,大力发展鲑鱼、鳟鱼等冷水鱼品种养殖,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需求不断上升。且随着养殖技术不断成熟和规模化养殖持续推进,龙羊峡冷水鱼产量逐年增加,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还逐渐走出国门,迈向国际市场。据统计,龙羊峡水库冷水鱼的出口额已占全国冷水鱼出口额的97%。
在省会西宁,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于2024年底正式授予其“国家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称号,甘蓝、大白菜、萝卜、西蓝花等在冷凉气候下生长的蔬菜,因生长周期长、养分积累和口感提升较好、病虫害发生率较低、农药使用量少等特点受到欢迎。
2024年,西宁市露地蔬菜播种面积11333.3公顷、产量44万吨、产值12.3亿元,冷凉蔬菜80%输出省外。
在青海,独特冷凉资源孕育的新产业一个接一个热了起来。
变化还不止于此。
高寒辽阔的青藏高原,形成了与世隔绝的雪山大地,落后的基础设施曾是发展的最大阻碍。
如今,一条条“天路”直抵青海腹地,一座座机场散布在72万平方公里的广阔高原,青海与内地连接日趋紧密。截至2023年末,全省铁路营业里程2854公里,公路通车9.1万公里,所有县级行政节点通二级及以上公路,高速公路如动脉般延伸,实现所有市州、76%的县城通高速公路,高速(含一级)公路里程达5150公里。“一主六辅”的民航机场作用愈加凸显,为青海与外界架起了“空中桥梁”。
在密集的交通网络支撑下,特有的“高冷”资源所孕育的产业价值愈发显现,青海,正加速走出雪域高原。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