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文化中国行】春风得意“醉”白马

——在文县“春涌文州·风情白马”活动中感受“非遗风”“文旅热”

发布时间: 2025-02-18 09:07:00 来源: 甘肃日报

  春到陇南,金灿灿的油菜花,与山青水绿相映成画。

  春意渐浓时,陇南文县“春涌文州·风情白马”国家级非遗池哥昼民俗文化旅游暨招商推介促消费系列活动举办。本次活动的“主打戏”——一场沉浸式非遗体验,吸引了当地群众和各地游客奔赴文县铁楼藏族乡白马山寨,感受“白马风情”、共度元宵佳节。

  镜头一:迎客来!

  陇南文县,两江八河贯穿,数百溪流延绵,风光别具一格。

  初春,群山见翠,河水澎湃。2月12日上午,自文县县城出发,行至文县铁楼藏族乡,只见古色古香的建筑群比肩而立、夹道蜿蜒,簇拥出一条窄窄深深的巷子。

  刚走两步,当地土琵琶弹唱时而婉约、时而豪放的曲调,瞬间牵住人们的注意力。

  文县石鸡坝镇古家沟村村干部、文县土琵琶弹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付桃美和20多个本村姐妹,身着红艳艳的服饰正在演奏。

  弹拨土琵琶的声音,古典悠扬;以筷子击打瓷碟的声音,清脆响亮。歌声贯穿前后、相伴左右;梆子时不时敲响,紧跟节奏……“她们弹唱的是《十二花》。”文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雷江升介绍道,文县土琵琶弹唱是当地流传了数百年的文艺表演形式。

  “在宾朋相聚相会、年庆节日、婚丧嫁娶等重要时刻,我们会弹唱土琵琶,诉尽喜怒哀乐。农闲时,我们的弹唱队还会到外地演出。”付桃美说,今日闹元宵,更是少不了土琵琶伴奏。

  “连续10多年,我们的弹唱队来到铁楼藏族乡,为远方的客人弹起心爱的土琵琶。”付桃美笑道,代代相传,如今文县老少大多会这项技艺。

  卸下旅程疲惫,人们不由自主跟着律动跺脚、鼓掌。细细听来,那曲词中,既有对朴素生活的深情吟唱,也有对历史文化的生动传诵……

  往巷子深处走,乐声淡了,香味愈浓。放眼沿街巷排列的百十张圆桌,已摆上了热气腾腾的美食。

  “我们准备了文县各地的美食以供大家品尝。”雷江升说道,“你看这开花馍馍、羊肚菌鸡汤、熏烤腊排等,满是文县桥头镇的特色。”

  “这是头一年,我们集中在铁楼藏族乡摆设‘百家宴’。烟火气让人气更旺。”雷江升说。

  一杯咂杆酒下肚,白马“醉”了,沉醉在春风中……

  镜头二:舞起来!

  继续顺着白马河向上游进发,曲径通幽处,便是铁楼藏族乡草河坝村。

  白马山寨的大门赫然挺立。门内,拱形的彩旗廊道诚邀客人歇脚游玩。

  “白马风情”在此处格外迷人:具有民俗特色的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廊桥、磨坊,古树、溪流,一物一景尽显灵动。

  “多年间,悠久质朴的白马文化、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完美融合。”雷江升介绍,能歌善舞的白马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孕育出池哥昼、麻昼、火圈舞、白马人服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逢正月十五,白马山寨最是热闹。今年亦然。

  2月12日下午,四海宾朋来到白马山寨、走进彩旗廊道。两侧手拉手、肩并肩的白马人甩开胳膊踢起腿,动作大起大落、粗犷豪放,他们亮开嗓子唱起来,歌声此起彼伏。

  一场沉浸式体验非遗的盛宴就此揭幕。

  羊皮鼓舞、池哥昼等非遗展演吸引人们围圈观看、拍手叫好;沙嘎帽、池哥昼面具、白马人服装等制作展示,抖出了白马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绝活”。

  ——最为亮眼的,当数白马人服饰。

  舞起来!白马人衣摆飞扬,荡起一片缤纷春色:红色、白色、黄色、绿色、紫色……盘形荷叶边的白毡帽上,插有飘逸的白鸡翎。

  “我们家乡的地理环境、传承至今的民俗文化等,决定了我们服饰的质地、样式等。”白马人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曹小宁身着亲手缝制的白马人服饰,向前来问询的客人展示、讲解。

  “服装上,有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几何图案的组合拼接,还有用传统刺绣手法装饰的动、植物花卉图案等。”曹小宁拿出一件自己最满意的作品讲道,“这是星星和月亮,这是石榴花、蝴蝶花。”

  ——最为热闹的,当数池哥昼。

  池哥昼是白马人生活中现存的古老原始群体祭祀舞蹈,是集舞、歌、乐于一体的白马民俗文化瑰宝,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白马河河水潺潺。河畔的小路上和河岸的观景台上,白马人身着特色服饰舞着池哥昼,“千人千面”的池哥昼面具颇受瞩目,极富节奏感的歌声和舞蹈点燃了观众们的热情。

  四川成都游客张涛和孩子,跟随欢快的乐舞节奏也跳了起来,“我强烈地感受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多么热闹,多么开心!”

  当晚八时,天色擦黑,白马山寨进入狂欢时刻!

  每年元宵夜,白马人男女老幼生起篝火,在熊熊篝火旁跳起火圈舞。

  “远方的朋友请你留下来,山寨的春天已经到来……”白马“醉”了,沉醉在欢腾中……

(责编: 于超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