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是“竭泽而渔”还是“泽被后人”?如何看待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这道考题考验着各级领导干部能否践行正确政绩观。
黄河一级支流尕让河,流经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过去,该州尕让乡约10公里河段内分布有7座引水式小水电站,影响黄河水量。海南州起底全州范围内的46座小水电站,逐步开展“退、改、留”工作,并实施小水电站生态修复工程,既做到保护生态环境,又保障群众灌溉需求。
从青海西宁出发,翻过拉脊山垭口,便来到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尕让乡。巍巍雪山矗立,冰雪消融的尕让河静静流淌。
“水量明显比以前大了。等到了夏天,从拉脊山到贵德国家地质公园,一路上金灿灿的油菜花,再加上这清澈的河水,一定美极了。”尕让河的变化,令常到贵德县游玩的西宁市民付江很是欣喜。
变化从何而来?故事还要从一次督察说起。
2023年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公开通报,青海一些地方存在小水电生态流量监管流于形式、部分河流连通性受到阻隔等问题。其中包括作为黄河一级支流的尕让河,年平均流量不足1立方米/秒。尕让乡约10公里河段内分布有7座引水式小水电站,平均装机容量不足150千瓦。“小河没水大河枯”,黄河水量也受到一定影响。
针对小水电乱象,去年,海南州作出46座小水电站退出或整顿的决定。但一时之间,反对声却不少。
“很多小水电站,是过去因能源发展需求而密集建设的。”海南州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尤拉才让说,“决定作出后,很多小水电企业主不理解。这些小水电站不仅能满足周边能源需求,也为区域电网稳定运行提供支持,还能带动小范围就业,对防洪、灌溉也有好处。”
刚开始,尕让乡常兴水电站负责人李连成抵触情绪较大。“这些年,尕让河从上游下泄的流量本来就不够,近几年我们还投入一笔钱进行生态修复,水电站运行本就举步维艰。关停以后,我们投入的成本怎么算?”
关还是不关,这笔账该怎么算?
贵德县水利局西河水管所所长唐晓云介绍,尕让河上的小水电站长期超负荷运转,导致河水不时断流,河道内坑坑洼洼,不规则的石块堆积出的引水渠既影响河流水质、水量,也影响河内的生物栖息。
还是要算“大账”。“虽然小水电对区域能源稳定、税收增加有一定帮助,但其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尤拉才让说。
随后,海南州召开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专题会议。海南州委书记吕刚提出,要“整改一个问题、避免一类问题、规范一个领域”。以环保督察通报的7座小水电为契机,海南州起底全州范围内的46座小水电站,确立33座退出、13座整改的目标任务,逐一对“退、改、留”进行再排查、再复核、再评估。同时,以小水电清理整改为契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全面修复河道水生态环境,大力实施河道疏浚、岸坡整治。
既然下定决心要关,该怎么关?
这么多小水电站,决不能一拆了之。清理整改过程中,海南州实施“一站一策”,哪些站点该关、哪些需要整治,是依据其生态流量泄放能否满足河段连通性、电站自身运行情况得出。比如尕让河上的庆旺、鼎盛等7座小水电站,会导致河流出现脱水情况,最终被判定为退出拆除序列。对尕让河流域被拆除的小水电站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偿。
小水电退出或流量控制后,其防洪、灌溉等民生功能如何补偿?
为确保流域内农业生产不受影响,两级政府划拨专项资金实施小水电生态修复工程,精心规划并实施了引水口、排洪槽、引水渠等一系列新建工程。以贵德县尕让沟水电站整改为例,实施小水电站生态修复工程后,不仅弥补了县域甘家、豆后浪、永盛等9个小型灌区灌溉设施的短板,更为近1000公顷农田的灌溉提供了保障,让丰收的希望在这片土地上孕育。
“州里的干部反复讲解政策、陈清利害,我也渐渐意识到小水电站给沿线流域带来的生态影响。”李连成最终退出所经营的小水电站,拆除相关设施设备。
目前,海南州已经拆除销号33座小水电站。其余整改的小水电站也建立了生态流量泄放的信息台账,并通过在线监管平台完成数据填报和“上锁”工作。
处理好立足当下与着眼长远的关系(专家观点)
青海地处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物种、基因、遗传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生态安全地位极为重要。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海南州痛定思痛,处理当下经济发展与长远生态保护的关系,无疑是算清了政绩这笔账。
处理好绿水青山与民生福祉、顶层设计与地方探索、立足当下与着眼长远的关系,是创新思维的体现,也是打开产业升级的钥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海很多地方已有相关探索:德令哈市关停柏树山石灰岩矿区小企业、实施生态修复后,柏树山独特的风光吸引游客露营、打卡,德令哈也成为“青甘大环线”上的网红点位;乌兰县河东村曾经沙尘暴多发,经过两代人治理,如今村道两旁是连片的青杨林,河东村成为国家森林乡村。依托持续优化的生态环境,村民们运营起撒拉族民俗风情园,吃上了文旅饭。
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潜绩和显绩的关系,是践行正确政绩观、创造新业绩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需要正确政绩观的指引。前进道路上,要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放眼长远认真研究,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想法,一茬接着一茬干,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好,使一切决策和工作着眼于更好满足人民需求、经得起人民检验。(王礼宁,作者为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