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探索“森林粮库”建设“高原模式”

四川省甘孜州两基地入选首批“天府森林粮库”名单

发布时间: 2025-02-25 09:23:00 来源: 四川日报

  2月下旬,川西高原大部分地区仍被白雪覆盖,四川省甘孜州炉霍县的上万亩俄色树傲然挺立,酝酿着蓬勃生机。“春天发芽后就要采摘树叶了,预计今年俄色茶产业产值会超过4000万元。”炉霍雪域俄色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雷敏说。

  日前,省林草局公示2024年第一批“天府森林粮库”现代产业基地、园区和高质量县名单,甘孜州炉霍县俄色茶现代产业基地和巴塘县核桃现代产业基地入选。

  甘孜州森林面积达8037.3万亩,居全省之首,建“森林粮库”资源得天独厚,但也面临着生态脆弱、交通不便等现实问题。近年来,该州通过建基地、设园区、推进农旅融合等方式,不断探索“森林粮库”建设的“高原模式”。

  从“一棵树”到一个基地

  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价值

  2月23日,巴塘县苏哇龙乡王大龙村村民扎西次仁在核桃现代产业基地里给树木修枝。在他身后,上千亩的核桃树蔚然成林。

  “这里的核桃树最早是为生态修复而种的,但因品种杂、缺乏管理等,核桃林长势不佳。”巴塘县林业和草原局产业股股长尼玛介绍,2017年开始,为让核桃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得到发挥,巴塘县在苏哇龙乡将引进的高产新品种“盐源早”嫁接于已栽种的核桃树树根上,既保留原有树根的“水土保持”功能,又让核桃产量得以提高。

  2017年至2020年间,巴塘县共完成3000余亩核桃树“高接换种”。此外,巴塘县还在这3000余亩核桃林中修建了产业道路、灌溉渠等设施,并对当地村民进行农技培训,一个示范基地由此建成。“核桃产量比以前高了一倍,收入提高了,大家都愿意种核桃树。”扎西次仁说。

  和巴塘县一样,炉霍县的俄色茶现代产业基地建设也始于“种树修复生态”。

  俄色树耐寒喜光,是甘孜州比较少见的“阳坡树种”。为遏制水土流失,炉霍县早在10多年前就大量种植俄色树。

  当地也敏锐地觉察到这一树种的经济价值。“俄色树叶中含有大量的黄酮类、根皮苷等成分,有益身体健康,以前本地人就会摘来泡水喝。”甘孜州林科所高级工程师帅伟介绍,要实现俄色产业化,第一步是选育良种。“野生俄色树要15年左右才能采茶,周期太长。我们经过十几年选育,选出‘白哇多’和‘俄色茶7号’两个品种,将成熟周期缩短到8年左右,兼顾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目前,炉霍县“白哇多”和“俄色茶7号”两个良种示范种植面积已达1万亩。

  “生态优先”是甘孜州建设“森林粮库”时的首要考量,按照《建设“天府森林四库”甘孜行动方案》,甘孜州将按照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原则,科学实施国土绿化综合项目。在此基础上,选择光热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展“种苗培育+生态修复+旅游发展+中藏药种植”综合试点,打造林药、林菌、生态旅游、经济林培育等各具特色的“森林四库”基地。

  从一个基地到一个园区

  精深加工让土特产走出大山

  “今年我们将上线新的智能化生产线,产能预计会翻倍。”雷敏介绍,此前,因原料供应不上,工厂一直不能扩大生产。随着俄色茶现代产业基地建设,原料供应逐渐稳定,扩大生产也被提上日程。

  “销售一点也不成问题吗?”炉霍县地处甘孜州中北部,未通高速,记者不禁担心起销路问题。

  “目前还是供不应求的。”雷敏分享了俄色走出大山的秘籍——绝招就在精深加工的“精”和“深”上。

  “精”在于定位精准。炉霍县俄色茶现代产业基地处于海拔3500米左右的高海拔地区,病虫害少,不用施化学农药,是天然有机产品。针对这一特性,炉霍县积极推进有机和绿色产品认证,目前俄色系列产品已通过“有机野生采集认证”“有机加工认证”以及4个绿色产品认证。“‘绿色’‘有机’的认证,增加了产品附加值,拉平了运输成本,也让我们找到‘大健康’市场定位。”雷敏说。

  在“深”字上,炉霍县与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旅游学院等合作开发了俄色茶、俄色酒、俄色果饮、中药饮片等系列产品。为集约化管理经营,炉霍县成立俄色茶现代林业产业园区,目前园区内已有6条生产线,还有俄色叶中药饮片GMP生产车间、实验室及相关配套。

  “对俄色的深度开发,丰富了我们的产品线。下一步,我们还会以茶旅融合为抓手,打造种植、采摘、生产、品鉴、观光为一体的示范区。”雷敏说。

  不只是炉霍县,目前,巴塘县、九龙县、雅江县等地也结合本地特色“森林食物”,从建基地、设园区、推进精深加工、发展农旅融合等方面入手,培育“茶叶”“核桃”“菌类”“林下养殖”等多个产业。

  《行动方案》提出,甘孜将试验引入先进加工工艺和流程,建设现代化、标准化林产品加工中心基地,纵深推进森林粮食精深加工及品牌建设,延伸拓展产业链、产业集群,提升林产品附加值。

  此外,甘孜还将依托全州自然公园、森林乡镇、森林人家、森林康养基地等生态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户外徒步、山地运动、观星露营、科考研学等“森林+”“草原+”新业态。

(责编: 于超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