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西藏嘎布罗布牦牛乳业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在生产线工作。记者 旦增兰泽 摄
日前,记者来到昌都市八宿县白玛镇旺比村的物联网植物工厂,一串串红彤彤、圆溜溜的圣女果挂满枝头,把乡村装扮得更加靓丽。
“谁能想象,这片曾让人头疼的盐碱地,如今竟能结出如此丰硕的果实。”旺比村村委会主任尼玛泽仁站在田埂上,望着满园的丰收景象,眼中闪烁着激动。
这一转变,正是西藏科技赋能农牧业的生动写照。一直以来,西藏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施技术创新,运用改革法宝,聚焦农牧区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不断提高农牧业发展效益。
科技助力提质增效
青稞是西藏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之一。西藏把保障粮食安全特别是青稞安全作为治边稳藏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快推动种植业发展,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广良种,加大科技支撑力度等举措,促进青稞增产增收,确保全区粮食等重要农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为提高作物病虫害防治效率,日喀则市白朗县巴扎乡推广先进的植保无人机,利用高科技设备进行青稞病虫害防治。目前,乡里已经有5名村民取得植保无人机驾驶证。
今年上半年,日喀则市江孜县积极搭建青稞产业大数据平台,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技术集成,深度挖掘农业生产数据,为农业决策提供精准参考,有效推动青稞产业提质增效。
这些场景,是西藏农牧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动缩影。
一直以来,西藏持续抓好“稳粮、兴牧、强特色”,通过科技赋能,大力发展青稞、牦牛、藏羊、藏鸡等高原特色优质资源产业,选育出了“藏青3000”等7个青稞高产新品种以及半细毛羊、雪域白鸡等多个畜禽新品种。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广良种,及时发放种子、化肥、农药、有机肥以及各项惠民补贴……今年截至9月,全区落实粮食播种面积285.54万亩,完成2024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4.66万亩,为粮食丰收打牢基础。
此外,为确保粮食安全尤其是青稞安全,推动牦牛产业提质增效,今年,西藏还相继建立自治区级青稞、牦牛、牧草3个产业技术体系,更好地服务西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产业园区示范引领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全区农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温室大棚、无土栽培、智能化养殖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在产业园区试验应用,不仅丰富了各族群众的餐桌,更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
走进西藏宏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藏鸡产业园,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鸡舍,自动化喂养设备、智能环境控制系统让人眼前一亮。
“这是西藏目前规模最大的藏鸡养殖基地。产业园藏鸡养殖从饲料加工到鸡蛋分拣包装,再到有机肥生产,全程采用智能化管理,预计年产鲜蛋5亿枚,出栏老母鸡90万只。”西藏宏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道。
山南市扎囊县阿扎乡作为曾经的风沙重灾区,如今正上演高原荒漠的“绿色奇迹”。坐落于阿扎乡的绿之源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有机蔬果种植基地里,芦笋、网纹甜瓜、辣椒等蔬果长势喜人。基地充分利用闲置的戈壁荒滩资源,不占耕地,有效解决了菜粮争地矛盾。同时,通过膜下滴灌技术,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了高效利用。
建设高质量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依托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科技、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示范引领农业现代化。当前,西藏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达到9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6个、农业产业强镇28个,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已基本覆盖农牧业主导产业。
农技推广助农增收
“这里种的是黄瓜,黄瓜上面长的须要摘掉,不然会抢黄瓜的营养。”日喀则市白朗县巴扎乡彭仓村农业技术人员一边摘掉黄瓜茎上的须,一边向彭仓村的果蔬种植户解释。
打通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科技才能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农业兴、农民富。西藏深化拓展农牧业科技下乡技术包保工作,紧盯农牧业生产关键薄弱环节,整合各级优势科技力量,把成熟适用技术送到田间牧场、生产一线,助力农牧业提质增效、农牧民持续增收。今年截至9月,西藏选派5162名技术专家下沉一线,解决技术问题459个,服务农牧民30余万人次。
农牧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既解放了农牧区劳动力,又提高了农牧民经济收入。西藏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今年前三季度,西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47元,同比增长8.2%;农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预计达68.5亿元,同比增长19.5%。
与此同时,西藏积极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突出问题集中专项整治行动,出台《西藏自治区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通过流转取得农村土地经营权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及办事指南,切实加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拉萨市曲水县、山南市乃东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已基本完成,拉萨市已基本建立覆盖市、县、乡三级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西藏将持续抓好农牧业生产,积极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案落实,加快技术创新研发,通过“以奖代补”形式,激励龙头企业提质增效、合作社规模扩增、家庭农牧场专业规范,并试点建设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努力助推农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0%以上。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