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定日6.8级地震震区,一群“00后”成为地震救援中的重要力量。他们或是新入职的警察,或是准妈妈,或是村干部,身份不同,却都以青春之名,写下不平凡的故事。
“大家看一下这道题怎么解?”在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长所乡嘎布村安置点的帐篷内,22岁的刘鑫磊一手指着黑板上的题目,一手拿着资料,耐心地给村里的高三学生讲解。
刘鑫磊是西藏边检总站日喀则边境管理支队新入职的一名警察。地震发生后,他和同事们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救援。在救援工作进入过渡期安置阶段后,他们排查发现,杂村、嘎布村和玉白村共有6名高三学生、8名初三学生。
课本和练习册在地震中几乎全部被毁,面对接连不断的余震和考试的压力,这些正处于备考关键期的学生需要帮助。
白天,刘鑫磊前往3个村庄接送学生上课,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来到课堂学习。直到天色渐暗,他再将孩子们一一送回家中。“我的愿望就是能帮助学生们在这段特殊的时期走得更远。”这名“00后”警察说。
1月14日下午,民警刘鑫磊在教高三学生做数学题。新华社发(母丹摄)
在长所乡通来村的安置点,一个特殊而忙碌的身影在人群中格外引人注目。
24岁的次旺,挺着7个月大的孕肚,坚守在救援一线,奔走于通来村下辖的6个自然村。
“现在村里干部人手不足,我熟悉村里的情况,村民们也都很信任我,这个时候我责无旁贷。”次旺说。2023年底,她来到通来村工作。
次旺说,自己并不是一个人,她的身后有信任她的村民,身旁有支持她的丈夫。次旺的丈夫次彭达在地震发生后与她并肩作战,两人一起夜间巡逻,记录房屋损毁情况,撰写报告,统计救援物资,常常忙到凌晨一两点,但从不言苦。
“我们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力量。”次旺说。
帮助受灾群众领取御寒衣物,安抚受惊的孩子,倾听老人们的诉说……在安置点,次旺的身影仿佛无处不在。“00后”准妈妈在救援现场的坚守,成为村庄重建路上的一道独特风景。
1月13日,次旺(右一)陪同工作组走访村庄,评估房屋受损程度。新华社记者 格桑边觉 摄
在距离震中18公里的曲洛乡热木青村,一排排活动板房围成了一个温馨的大院,村民们聚居一堂。有的村民正手持脸盆,轻轻洒水,以防扬尘四起;有的则忙着分发捐赠的牛羊肉,每户可以分到10斤以上;有的则坐在板房外的椅子上,把洗过的头发晒干。
这个板房“大院”的建成,让大家得以温暖过冬,离不开村里24岁科技专干拉次的努力。
“把板房像大院一样搭建,既考虑到群众生活的方便,让大家能够集中居住,相互照应,也能起到挡风作用,同时便于管理和服务,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去年7月刚参加工作的拉次说,如今安置点的位置,曾是白玛旺秋等4户村民的田地所在地。“我们村两委做了大量工作,村民们也足够理解我们,才有了现在这样整齐有序、温馨舒适的板房‘大院’。”
“特殊时期,我们理解村子的需要。”白玛旺秋说:“一家五口住进了供电供暖的板房,大家心情都好了很多。”
在定日县曲洛乡热木青村安置点,村民们正在分发牛羊肉(1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林建杨 摄
地震发生时,措果乡野江村大部分村民都集中在空旷地带,但村民拉姆母女迟迟没有出现。野江村科技专干次旺卓玛在老房找到了她们,拉姆已经53岁,她90岁的母亲唐觉旺姆双目失明、双腿瘫痪,无法逃离。
“房子随时可能倒塌,我们不是不怕,而是紧要关头必须去做。”次旺卓玛这名“00后”科技专干回忆,她和同事一边喊着“莫拉(藏语意为老奶奶)别怕”,一边迅速将老人从床上背到屋外的空地上。
“阿佳(藏语意为大姐)拉姆一直和我道谢,用额头贴着我的手背。”次旺卓玛说,“那时我才感觉到后怕,但顾不上寒暄就去继续排查其他房子了。”
这些“00后”在天灾面前没有退缩,选择前进——他们的青春,不退后,只向前。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