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9时5分,地震来袭。15时,华电志愿者团队抵达定日县城。
顾不上片刻休整,顾不上余震不断,顾不上地冻天寒,华电志愿者们立即了解抗震救灾一线需求,快速从日喀则、拉萨两地紧急采购帐篷、棉衣、棉被等物资连夜送往灾区,解决受灾群众御寒过夜问题。
1月8日23时,华电志愿者团队按要求连夜赶往另一受灾地点——定结县。在零下17摄氏度的寒冷天气和4300米的高海拔环境下,尽管近36个小时没有合眼,但华电志愿者们没有丝毫懈怠,帮群众搭建帐篷、发放物资。“中午得到消息,晚上送到现场,华电速度让人钦佩感动。”定结县郭加乡副乡长扎西感激地说。
1月13日,华电雪域抗震救灾临时党支部和灾后重建项目部志愿者120余人组织20余台车辆设备机械,驰援定日、拉孜受灾一线,连夜开展安置房吊装施工。截至1月21日,累计完成过渡安置房施工1000余间、转运维修250余间,超4000名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索朗群培动情地说:“入住安置房后,再也不用担惊受怕,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地震无情人有情。地震发生后,在灾区的各个安置点上,从全国各地涌来的志愿者们不顾高寒缺氧,发扬“互相帮助、助人自助、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志愿者精神,为灾区群众开展救援、安置、心理咨询等服务,用爱渐渐驱散了寒意,让温暖在废墟上不断蔓延。
在定日县曲洛乡左措村党群服务中心临时点里,几个身穿红色志愿者马甲的年轻人围着一张桌子,一边核对着数据,一边在表格上填写;另一边,十几个志愿者将一辆货车上的物资一件件搬下来,正在清点数量的志愿者告诉我们,一会儿他们还要将这些来自新疆的馕饼发放给受灾群众。
从最初的5人,到14人,再到32人,这支由退役军人、幼儿教师、党员干部、大中学生等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渐渐发展壮大。队长阿旺卓玛介绍说,队员都是左措村的年轻人,抗震救灾中,搬运、分发物资等各项工作都需要人手,最初有几人自愿为村民服务,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进来。
“看到村里被地震毁成这样,我们感到很痛心。国家给了我们很多帮助,还有甘肃来的叔叔们为我们免费供餐,我们自己也应该努力为重建家园作贡献。”在黑龙江上大学的米吉告诉记者,他们平时帮助搬运、发放物资,排查安全隐患,维护环境卫生等,男同志还加入到巡逻队伍里。“能够帮助村里的人,我们很有成就感和荣誉感。”
记者了解到,像这样由当地人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在各受灾村几乎都有。他们将对家乡的爱化作守护家园、重建家园的具体行动,直到现在仍在过渡安置和恢复重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全力搜救、妥善安置之余,对受灾群众开展心理疏导是援助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小朋友们刚才用彩泥捏出了许多可爱的小物品,现在老师要给你们发奖品,一个一个上来拿哦。”在定日县曲洛乡措娃村安置点帐篷幼儿园的“儿童友好空间”里,来自西藏星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4名社工正在给当地3至12岁的孩子开展儿童趣味教学。
据了解,西藏星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共从拉萨市派出3批社工,带着教学物资分赴曲洛乡措娃村和措果乡塘仁村,以多样的课程安排,引导灾区小孩忘却阴霾,重新浇灌希望之花。
“通过这几天的观察,孩子们的情绪比较稳定。我们设置的画画、折纸等课程,能及时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从而做到迅速干预和调整授课内容。”西藏星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拉巴卓玛说。
“小朋友,你在搭什么呀?”采访中,记者看到一个孩子在认真玩着积木。
“我在搭战斗机。”他一边低头捣鼓着一边回答道。机翼、升降轮、螺旋桨,经过他的一顿排列组合,战斗机的雏形逐渐显现。在没有参考图片的情况下,拼装好的战斗机模型栩栩如生,四周的人们纷纷对他投来赞许和肯定的目光。
“我叫旦增吉热,今年上五年级了。长大后,我想当一名空军,开战斗机翱翔在蓝天白云间。”旦增吉热的声音稚嫩有力,眼神坚定无比,带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民以食为天。为了让受灾群众吃上热菜热饭,餐饮从业者带着炊具和新鲜食材从各地赶来,现场制作、免费提供各种餐食。7日,定日县叔啦藏餐等6家藏餐店、茶馆组建了“帐篷茶馆”,让受灾群众和一线工作人员等在震后第一天就吃上了热乎的面条;定日县餐馆老板才让当周携所有员工赶到长所乡古荣村临时安置点,刚搭好帐篷就架起了锅;还有在拉萨开湘菜馆的湖南人,在拉孜县开拉面馆的经营者等等,提供了热腾腾的“爱心餐”,“我们一起加油,一定会渡过难关!”
志愿者们给灾区群众带来了关怀和温暖,自己却不得不面对寒冷和缺氧带来的挑战。为了保障志愿者们健康顺利地开展工作,西藏充氧宝科技有限公司捐赠了50台便携式制氧机,湖南卓誉科技有限公司将制氧机运送到灾区,提供“制氧+热水”一站式服务,使一线工作人员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广大志愿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内涵。他们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用爱心和汗水为灾区群众筑起了一道温暖的防线。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