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9岁的米玛,是拉萨市堆龙德庆区羊达街道羊达社区居民。作为一名电工,他勤勉劳动,收入尚可;妻子加略勤俭持家、儿子旦增听话懂事,生活虽说不上有多宽裕,但也其乐融融。
2018年11月18日,厄运突然降临——米玛作业期间,不幸从电线杆上摔倒,造成双腿残疾,成为肢体一级残疾人。加略没有工作,家中又无耕地,沉重的负担,一下子压在米玛的双肩。
一向要强的米玛,思来想去、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向社区伸出了求援之手。羊达社区工作人员及时上门,讲解社会救助制度有关细则;堆龙德庆区民政局将米玛家纳入农村低保保障范围,按照最高救济额度,每人每月提供445元低保金,还定期安排米玛到残疾人康复中心,接受免费的理疗服务。
米玛说:“低保金足以维持生计,逢年过节还有慰问金,生活又有盼头啦!”说着,脸上重新挂上了笑容。
米玛家的故事,是西藏发挥社会救助托底性作用的典型案例。近年来,西藏民政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扎实履行基本民生保障职责。
“临时救助对象有哪些?是否受户籍限制?”“临时救助的方式和标准是多少?”对此,自治区政府吸纳以往实践经验,研究制定《西藏自治区临时救助办法》,进一步优化调整了相关政策,规范对象认定,取消户籍地、居住地申请限制,加快依法依规审核办理程序,做到“应救尽救”。
“在他乡最无助的时候,临时救助给了我们希望,让我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见到记者,内蒙古籍外来务工人员李哈飞索女士感慨地说。
李哈飞索一家来城关区务工多年,其丈夫几年前离家后失去联系,全家人的生活仅靠她打零工的微薄收入维持。更不幸的是,大儿子今年查出重大疾病,小儿子又正在上学,高额医疗费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正当李哈飞索一筹莫展之际,经办人员在走访摸排中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向她宣传临时救助相关政策,并帮忙提交了临时救助申请。根据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流程,吉日街道及时向李哈飞索送来5000元救助金,解了她的燃眉之急。
如今,大儿子的病情已得到缓解,李哈飞索也重拾对生活的信心,更加努力奋斗,为三口之家打拼。
据了解,自2011年西藏探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以来,全区累计实施临时救助32万余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5亿余元。其中2024年以来,累计实施临时救助26801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6067万元,困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极大增强。
2024年,自治区民政厅等12家单位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 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帮扶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健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明确低收入人口范围、认定程序及分类救助方式,进一步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全区在认定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时,还将外来常住本地生活困难人员200户799人纳入监测范围。马黑麦家就是其中之一。
马黑麦是甘肃省积石山县人,一家6口租住在城关区城北出租房。由于既无技能、也无资金,夫妻俩和长子只能在附近餐厅打工谋生。对马黑麦来说,2023年是他人生的至暗时刻——妻子遭遇车祸,卧病在床;长子因一氧化碳中毒去世;老家房屋受地震影响破损严重,无法居住。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考虑到该家庭为外来户,且连遭横祸、急需救济,拉萨市民政局采取“一事一议”“一案一策”,制定精准施救方案。拿着10000元现金,看着3个年幼的孩子,马黑麦连连点头道谢。
自治区民政厅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全区各级民政部门将继续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兜底线、提时效、建机制,扎实开展社会救助工作,让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