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气象台工作人员观察气象台站实况。资料图
12月27日,2024年西藏气象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在拉萨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2022年11月29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科学谋划了气象高质量发展的19项重点任务。7地(市)及所有设气象主管机构的县人民政府均出台《实施意见》落实配套文件,形成了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气象高质量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新建自动站129套
气象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厚实
自治区气象局科技与预报处副处长罗布介绍,针对极端恶劣天气重点发生区域和部分监测盲区新建自动站129套,围绕重大工程建设易灾区新建自动站50套,全区地面气象观测站点增至1221个,每万平方公里站点数由2023年的8.6个增至10.2个。提升短临监测预警,强化短临天气监测能力,新建天气雷达13部,天气雷达总数增至32部,雷达监测人口覆盖率较2023年提高23.8%,短临灾害性天气预警提前量增至39分钟,较去年提高近10%。
提高业务服务能力,推动从单一“要素”预报向风险预警转变,在山洪、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基础上,新增暴雪风险预估产品,为科学防范应对提供气象支撑。智能网格预报精细化程度提升至3公里、重点区域1公里。在灾害性天气来临前0—2小时,6至15分钟能更新1次精准短期快速预报。
建立“31631”递进式服务模式
第一道防线作用更加突出
自治区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副处长代华光介绍,全面融入自治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指挥调度工作体系,强化区—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与4部门联合建立常态化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机制,将气象预警列入涉灾部门应急响应前置条件。建立西藏强降雨和暴雪“31631”递进式服务模式,年内发布重大天气过程防范提醒5期,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1次,累计发布预警信息785期,开展“叫应”696次,为应对今年28次全区大范围灾害性天气过程提供了支撑。特别是在7·24尼木县泥石流灾害中,因气象预警、应急响应联动及时,33户284名群众安全转移,实现大灾“零伤亡”。
优化森林火险气象预报指数,建立森林火险高级别应急响应联动机制,服务森林火情“早发现、快处置”。研发“西藏精细化靶向式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信息精准发布,年内发布预警信息16次,服务18.3万人次。着重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新增应急广播为预警信息传播渠道,联合地方主流媒体、新媒体等,服务 3300万余人次,覆盖率达98.74%。
推动“气候好产品”认证
气象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自治区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毛时成介绍,围绕乡村振兴,面向涉农决策管理部门发布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7期,面向基层农技人员、农牧民群众提供春耕春播、秋收秋种等各类气象服务信息129期,《西藏2024年6月上旬农业气象情报》预测了阶段性农业气象干旱,在主要农区人工防雹增雨作业973次,为农牧生产提供气象支撑。协调推动隆子黑青稞、朗县辣椒、那曲冬虫夏草先后通过“气候好产品”认证。对接行业需求,优化重大工程建设“一点一策”气象服务模式,为施工单位提供“点对点”精细化气象服务。联合能源、电力部门开展城市供暖、电力输送专业气象服务和能源供应线路关键路段气象预报预警服务。
常态化开展主要公路和铁路运行气象服务,联合公安、交通部门优化提升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气象保障。与民航部门联合开展航运通道预报预警。聚焦公共服务,创新开展“一县一策”气象服务。开发4A级以上自然旅游景点专业服务产品。围绕公众“个性化”需求,发布紫外线强度、含氧量、空气质量、穿衣指数等服务产品,公众满意度评分为91.6分。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地空协同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常态化开展高原大型无人机增雨(雪)作业38次。深化“气象+河湖长”“气象+林长”合作,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15个湖泊、17个冰川开展卫星遥感监测分析,助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治理。提升生态气候价值,助力勒布沟、鲁朗、察隅获评“中国天然氧吧”。推荐林芝波密天麻、朗县辣椒、色季拉山高山杜鹃、墨脱茶叶、阿里冈仁波齐、米林南伊沟等特色气候资源及生态文旅品牌在央视CCTV1、CCTV17《天气预报》窗口展播,提升品牌效应。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