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十八军后代忆“两路”】筑路司令之子陈亦军:难以磨灭的“天路”记忆

发布时间: 2024-10-23 20:33: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编者按:20世纪50年代初,为和平解放西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挺进雪域高原,以“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气魄攻坚克难,凝成了熠熠生辉的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如今,在革命前辈精神的感召下,无数十八军后代接续书写为西藏人民谋求幸福生活的新篇章。在“两路”精神提出10周年、“两路”通车70周年之际,中国西藏网记者采访了数位十八军后代,让我们一同走近他们的父辈故事,去感悟、传承并发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奋斗精神。 

  “越过十四座高山,两千多公里的川藏公路,为了找出合理科学的路线,我们的踏勘队员却跋涉了一万五千多公里,翻越了200多座高山,才初步揭开了川藏公路沿线地理的真面目。” 

  “工人出身的优秀技术员陈荣俊同志,生前曾带领工人给西藏人民修建了很多座桥梁。他在波密县东久桥牺牲的前一天,还要求组织派他去修建拉萨河大桥,希望给西藏的公路建设做出更多贡献。” 

  …… 

  在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70周年和习近平总书记就“两路”建成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明确提出弘扬“两路”精神10周年之际,原川藏公路筑路指挥部司令员陈明义将军之子陈亦军回忆十万筑路大军建设川藏公路的历程,讲述那些难以磨灭的天路故事。 

   
图为陈明义将军之子陈亦军

  天府到日光之城究竟多远? 

  从成都到拉萨,空中直线距离只有一千余公里,在川藏公路通车前,千百年来中国西南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往主要依靠逶迤在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崇山峻岭之间的茶马古道。这是世界上最高、最险峻以及环境最为恶劣的古道,从四川雅安到西藏拉萨的路程,靠牦牛运输通行,一年只能往返一次,骑马旅行也需要半年多的时间。           

  早在民国时期,人们就渴望修通一条从四川通往西藏的道路。1913年,民国初年,川边经略使(当时西康地区最高行政长官)尹昌衡就曾提议修建从成都到康定的军路,但路只修到新津(现四川省成都市辖区,位于成都市西南部),尹昌衡因政局变动被免职,修路一事便不了了之。1925年后,这条通往西藏的公路一直断断续续修建,实现了部分路段的通车。 

  1940年,川康公路雅安至康定段打通,全长226公里。通车之时,一辆福特牌小汽车早上8点从泸定出发,下午3点半才到康定,50公里的路程,花费7个半小时。尽管已经通车,但这条路一直没有什么汽车通行,沿途塌方多发,无力维护,1944年后,此路就再没有通车,成为一条有等于没有的废弃的路。 

   
资料图:车过冰雪二郎山

  铁锹磨成小铁片创造“天路”奇迹 

  1949年12月,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主席在前往莫斯科的专列上,针对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形势,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做出“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的英明决策。1950年初,毛泽东向部队发出了“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指示,十八军进军西藏支援司令部随即成立。陈明义担任十八军后方部队司令员兼政委,除进藏部队粮食、军需用品和作战物资的运输补给保障工作外,主要任务就是修筑川藏公路。 

   
图为陈明义将军图由陈亦军提供

  当十八军跨越了大半个中国来到当时的雅安城时,通往西藏的路还根本不存在,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横断山脉地带的无数雪峰和大江、大流。1950年4月13日,川藏公路(时称康藏公路)在四川省与西康省(1955年10月撤销)交界处的金鸡关破土动工,开始向这一世界工程建设史上的难关发起挑战。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当时制定的筑路方针是:先通车,后加宽;先粗通,后达标。 

  川藏公路的修建是中国筑路史上的一大创举。从海拔500米的平原到5000多米的高原,翻越了14座崇山险岭,跨越了10条大河激流,横穿了8条大断裂带,穿越了雪山、森林、草原、冰川等多种地貌。川藏公路建筑工程共作业土方、石方约2900万立方米,其中石方就有530多万立方米;铺筑路面377万平方米;架设桥梁430座总长度6000多米;修筑涵洞3781道;护墙8万立方米。修建这条公路工程的巨大和艰险,是我国公路建筑史上前所未有的。筑路勇士们以“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在当时机械化施工程度十分低下、非常落后的情况下,奋战四年零九个月,千万根钢钎在筑路大军手中磨秃了、铁锹磨成了小铁片,用一块石头、一锹沙土铺成了“天路”,创造了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 

   
图为第17届西藏珠穆朗玛摄影大展展出的蓝志贵于1951年进军西藏途中所拍摄的《翻越泥巴山》 翻拍:王淑

  不怕牺牲英勇无畏敢与天公试比高  

  在这场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大筑路指战员和地方工程技术人员深深懂得,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有理想信念有政治觉悟的战士和工人没有克服不了的艰难困苦。五年中,他们不分春夏秋冬都住在帐篷里,甚至在雪窝里度过寒冷的夜晚。有的同志在这一同大自然的斗争中负了伤,有的同志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青藏高原冬季气候寒冷,筑路人员经常在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的高山上施工。白天,他们在大雪纷飞的野外工作,寒气袭人。山上寒风凛冽,战士们的手上常常裂开一道道血口,劳动时,裂口因震动出血,伤口愈合了又裂开,疼痛难忍!冬天气温常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山上冻土的深度1.3—1.55米,挖冻土比开石方还难。在这种情况下,战士和工人们时常不分昼夜地用大火把冻土烤化,再一点一点挖掉;一连好几个冬天,他们都是这样在高山上施工。 

  在从来没有公路和测绘资料的世界屋脊上,为了给这条公路找出一条合理、科学的线路来,施工踏勘与测绘人员坚持“多走、多看、多比较”的踏勘工作“三多”原则,在青藏高原的崇山峻岭、深山峡谷中作业。这里基本上都是没有人烟的地方,要乘溜索或牛皮船渡过汹涌奔腾的江河,有时在原始森林里露宿,有时在山洞里过夜。在昌都至拉萨公路的踏勘过程中,工程师余炯带领的踏勘队为寻找捷径,跋涉于北路、中路、小北路和拉萨至则拉宗之间,历时一年多,行程约9000公里。由于山高、路险、林密、又无通讯工具,他们和筑路司令部失掉联络近四个月。当完成任务回到司令部时,一个个衣衫破烂,满头长发,胡须满腮,面黄肌瘦。筑路部队司令员陈明义同志收下他们的踏勘报告,紧紧握着他们的手,凝视着他们历尽艰辛的面容,这位戎马生涯、南征北战的将领忍不住流下了感动的热泪。这不是一般的踏勘报告,这是踏勘队员向党和人民交回的一份答卷!    

  

  图为1953年秋,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李达代表贺龙司令员慰问川藏公路筑路部队官兵,陈明义(中)、穰明德陪同李达(左一)在西藏波密视察公路修建进展 图由陈亦军提供

  提起川藏公路,不得不提的还有原筑路部队第159团3连炮班班长、“筑路英雄”张福林。原来一个炮眼只能炸掉2-3方石头,而张福林探索出一套爆破法:创下40公斤炸药炸470石方的记录,这是当时全国爆破工效的140倍。然而不幸的是,张福林在雀儿山的一次施工作业时被突然坠下的巨石砸中,将年轻的生命奉献于此。在担架上,张福林从口袋里掏出一些钱递给指导员,交了最后一次党费。战友们从他的遗物中,找到五包菜籽。他生前在日记里写道:“我要把幸福的种子撒在青藏高原,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2001年5月,在西藏和平解放五十周年之际,十八军后代一行50人组织“重走进藏路”,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来到张福林墓前,缅怀这位为修建川藏公路,为西藏和平解放英勇献身的伟大战士。在陵园的纪念墙前安放着五十朵小白花,它代表着进藏部队第二代、第三代……祭奠为修筑川藏公路而牺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千英烈。 

   
资料图:张福林率领全班在冻土上作业老照片

   
资料图:大雪中雀儿山脚下的张福林烈士陵园

  手足情深无私援助鼓舞钢铁意志 

  川藏公路的修筑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全国各地不仅在物资上给予筑路部队巨大援助,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各项成就、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以及亿万人民统一祖国的坚强决心和钢铁意志,让筑路部队深受鼓舞。 

  川藏公路的修筑也离不开藏族同胞对解放军的支援,除直接参加修路工程外,还组织了庞大的运输队,从公路开始修筑那天起,就帮助筑路部队运输物资,公路修到哪里,他们就支援到哪里。五年的筑路过程中,用畜力运输的物资就有60多万驮。 

  我们没有忘记藏族女民工曲美巴珍,在为解放军筑路部队运送粮食途中天气骤变突降大雨,为保护粮食,她毅然脱下衣服盖在牦牛驮运的粮食上。 

  我们没有忘记,在飞机空投时由于羊皮口袋破裂,口袋中装的1900枚银元撒落在荒山野岭。藏族老阿妈雷雪卓玛带着女儿,打着松明子扎成的火把一枚一枚地捡了一整夜,最后将1900块银元一块不少的交给了解放军。 

  在川藏公路建设的日日夜夜,波兰、民主德国、匈牙利、苏联等国家也在技术上和物资上给予筑路部队很大援助,帮助他们解决了许多困难,令战士们难以忘怀。波兰工程力学专家别路·包罗多夫亲自到最险要的怒江桥梁工地指导架桥工作,由于缺氧,晕倒在施工工地。在波密地区暴发冰川泥石流的严重困境下,苏联顾问团的工兵专家伊万诺夫少将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在西南军区工程兵首长陪同下,不顾长途奔波,一到波密就直奔冰川进行认真考察,对制止泥石流提出一个应急的科学治理方案,保证了公路按期通车拉萨。 

  川藏公路通车前夕,苏联政府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向筑路部队赠送10辆苏军嘎斯-69型新式指挥车。这一件件、一桩桩的事情,深深地镶嵌在每一位战士的脑海里温暖着他们的心。 

   
图为第17届西藏珠穆朗玛摄影大展展出的蓝志贵于1954年12月所拍摄的《车队第一次开到拉萨》 翻拍:王淑

  斗转星移,光阴荏苒,时间过去七十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当年筑路官兵和戍边卫士所创造的老西藏精神,仍然是鼓舞我们开拓创新,深化改革,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今天,回想起七十年前修建公路的情景,战士们悬空打炮眼和在滔滔怒江上架桥的英雄壮举犹然历历在目;雀儿山日日夜夜机械的轰鸣声,石磙的轧压声,打夯的号子声,劈山炸石的隆隆炮声所汇成的大军西进交响乐伴随着《歌唱二郎山》的歌声,依旧还在耳边回响。 

   
图为雀儿山隧道 摄影:陈浩力

  七十年过去,我们国家的交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国际航空港在全国星罗棋布,高铁、高速公路像雨后春笋在祖国大地兴起,并快速发展。2018年12月31日,雅叶高速雅安—康定段全段建成通车;2019年4月26日,雅叶高速拉萨—林芝段全线建成通车;2013年8月26日,随着“成蒲铁路”的开工,川藏铁路正式开工建设。这是几代人的期盼,这是几代人的梦想。我们憧憬着雅叶高速公路的未来,向往着川藏铁路通车美好的明天。 

  今天,我们可以告慰七十年前为修建川藏公路英勇牺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千将士,你们梦寐以求的愿望实现了!你们可以放心了!年轻人们正在以实际行动继承和弘扬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正不断为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涵。(中国西藏网 文/陈亦军 整理/赵振宇) 

(责编: 姚浩然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