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教育

盐井中学,走出独具特色的教育之路

王淑 发布时间:2018-11-16 09:18: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编者按:盐井中学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学校创建于1975年。作为西藏最早建立的乡级中学之一,建校四十多年来,盐井中学的教师凭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学子、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理念,以执着的态度、精湛的教育艺术,培育了一批又一批青年俊杰。如今,从盐井中学毕业的学生遍布西藏各地,奋斗在西藏建设的各领域,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贡献。在盐井中学数代教师的努力下,学校形成了具有规范科学的管理模式,教职员工更是树立了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教好学生的教育理念。

自建校以来,盐井中学成绩稳居全地区前茅。曾先后获得昌都市普通中专(高中)招生考试评比第一名;芒康县“教育先进学校”“先进集体”“两基攻坚一等奖”“昌都地区规范化管理先进学校”,昌都市“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平安校园”“先进基层党组织”“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成为了藏东教育系统一颗璀璨的明珠。


图为西藏芒康县盐井乡盐井中学正在举行升旗仪式

中国西藏网讯 从拉萨出发,沿着蜿蜒的澜沧江和怒江,翻过一山可望四季的色季拉山,一路向东,跨越1200多公里后,便来到了被称为“西藏东大门”的西藏芒康县盐井乡。

盐井乡的正式名称是“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该乡历史上是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也是滇茶运往西藏的必经之路(茶马古道)。如今,盐井纳西民族乡却成了西藏昌都远近闻名的教育之乡。盐井中学便位于该乡中心地带的山坡台地之上,上倚高耸雪山,下有哗哗流淌的澜沧江,214国道蜿蜒绕过学校大门。


图为盐井中学教学楼楼顶的标语

走进校门,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教学楼楼顶那一行鲜红的标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巩固规模 提升质量 打造西藏一流名校”。一个地处偏僻乡村、交通不便、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乡村中学,能保障教师资源的稳定已属不易,而盐井中学却喊出“打造西藏一流名校”的口号,这样的口号无疑引起了我们的好奇。

“这种自信主要是源于当地农牧民群众对于学校教育工作的肯定和支持,以及学校优质的管理模式与教育理念。”已在盐井中学担任校长近十五年的噶罗说。如今,盐井乡农牧民群众对于教育的重视早已深入到了日常生活当中。


图为盐井中学旧照

盐井中学,最早起始于1951年的“盐井小学”中学部。当时,很多乡民并不能理解让孩子去上学而不下地务农有什么意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民们逐渐发现,那些上过学的孩子因为从小接受学校教育,在思想和行为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通过不同的劳动方式,不仅改善了家庭的经济生活条件,更是在家庭中形成了更为浓厚的孝道氛围,成为了乡里乡亲口中的“模范家庭”。

乡民尼玛家里有两个孩子,都是从盐井中学毕业的学生。如今,他们都在外地找到了工作,但对父母的关心却从未放下。“由于两个孩子平日里都要在外地工作,我们做父母的也不好要求他们什么,但孩子们每次都会在节庆日或者有假期的时候,带着营养品回家里来看望我们。”对于尼玛家的两个孩子来说,节假日不是放假娱乐的日子,而是回家尽孝道的时候,他们会去乡里的菜市场精心选购食材,为父母烹饪美味饭菜,和父母聊天,嘘寒问暖。

孩子们在盐井中学接受的教育不仅仅是如何取得学业成绩上的高分,更懂得了如何孝敬父母,懂得了如何用爱心对待他人。也正是孩子们的表现,乡民们逐渐认识到了教育对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对乡里各个方面的影响和改变。


图为盐井中学学生在食堂就餐后,正在清洗自己的餐盘。


图为盐井中学学生正在食堂打饭。

盐井乡纳西村村民永珠尼玛是两个孙子的爷爷,每每想起当初迫于生计,没让三个儿子上学的事就悔恨不已。

“那时候老婆也得了重症,家里除了自己就没有别的劳动力了。没办法,只能让最小的两个孩子去上学,剩下的三个都留在了家里。现在想想很后悔,为什么没让孩子好好上学呢,哪怕自己多吃点苦。”困难的家庭经济条件,再加上对教育认知的缺乏,永珠尼玛没有意识到学习知识会和三个孩子以后的命运连在一起。

如今,三个孩子只能边种地边在乡周边打零工,两个孙子便留在了永珠尼玛身边。为了让两个孙子改变命运,不再重复他和三个孩子的人生,永珠尼玛在乡里幼儿园门口租了一间房,以卖二胡的收入,供孙子上幼儿园。他说,自己的三个孩子没能上学,是他心里最大的遗憾。“没有学问到哪里都不行,我和我三个儿子就吃了这个亏。以前没有学问还能当个好农民,但现在,没一点学问,可就连农民都当不好了。”永珠尼玛说。


图为盐井中学的学生正在课上认真听讲。

“以前的盐井中学学生只有本乡的孩子。现如今,芒康县十六个乡镇孩子上初中的第一选择就是到盐井中学。”乡民尼玛这句话,无疑体现了盐井中学近几十年来在乡村基础教育工作以及学校培养学生素质全方面发展上的成功。

“从我们这里毕业的学生,大部分人都能熟练掌握藏汉两种语言。不管是从阅读还是书写,都没有任何问题。”藏语文教学作为藏族传统文化弘扬和发展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盐井中学藏文老师洛松尼玛就把这种传统文化完美地融入到了现代教学当中,将文化传承与课堂教学联系了起来。“从这里毕业的学生,有好几个都当了藏文老师,甚至有人还出书了,纯藏文书写的那种。”洛松尼玛谈到这件事时,脸上无不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在采访结束时他说,希望所有从盐井中学毕业的学生,包括所有藏区的学生,不仅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在民族文化传承这方面也要加把劲,让所有人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实,盐井中学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上,并没有仅仅局限于藏语言教学,在民族非遗的传承上也下足了功夫。


图为盐井中学聘请的非遗传承人泽仁旺堆正在为学生教授弦子舞。

泽仁旺堆是盐井乡弦子舞非遗传承人。作为盐井中学专门聘请的非遗课程专业教师,泽仁旺堆每周都会去学校给学生教授一次弦子舞。尽管弦子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西藏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保护和传承发展,但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依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而盐井中学在数年前就已将“弦子舞”融入校园文化,并开设了弦子舞课程。“我之所以教学生弦子舞,就是想把这个民间艺术传下去。不一定要求他们的舞跳得多好,但至少要让他们会基本的弦子弹奏和传统的舞步,让弦子舞这一非物质文化技艺在校园内传承下去。”泽仁旺堆说。

除了在教学上的一系列举措外,盐井中学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民主意识上也是不遗余力。

“学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民主意识。”副校长巴桑拉姆认为,学校通过开展各类主题班会让学生勇敢发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自立自治能力。


图为盐井中学副校长巴桑拉姆正在接受采访

“每个学生都有对学校的监督权,他们会通过学生会这个学生组织来履行自己的权力。”据巴桑拉姆介绍,盐井中学历届的学生会干部均会严格执行对教师进行监督和评议的制度。值得一提的是,为确保这种学生监督老师的模式顺利开展,带给同学们更强烈的仪式感,学校专门在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上增加了学生会主席向学校老师们提出教学方式改进以及对老师个人行为提出学生建议的环节。

“像任课老师带着情绪来上课时,我们就可以向老师提出建议,并提醒老师。”在学校担任学生会主席的吾坚对记者如是说。

巴桑拉姆表示,这种活动的开展,不仅表现了学生的自主意识,给同学们提供了展现勇气和眼光的平台,也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校园民主管理中,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民主,培养了学生们的责任意识、民主意识与小主人翁意识。

除了学生向老师提建议之外,盐井中学还经常性地组织学校教师相互听课,对授课老师的教学方式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与邻省结成兄弟学校,进行交流学习等。盐井中学通过组建篮球队、足球队、歌唱队、弦子舞队等学生兴趣小组,以及向社会聘请民族技艺大师、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等一系列教学管理措施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为盐井中学开展的歌唱兴趣班

当记者问及当时为何要将孩子送到盐井中学时,学生家长尼玛说:“送孩子到这里,不仅仅是因为在这里孩子的学习成绩能变好,更是因为在这里,有人能管好孩子,能更好地教育孩子成人。”

尼玛朴实的回答,或许体现了盐井中学优质的教学模式,却也流露出了盐井乡乡民们对于盐井中学发自肺腑的支持和信赖。

“当时学校进行扩建,好多乡民都自愿让出家里的土地,”校长噶罗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总是感慨万分。他说,老师们能不畏生活条件的艰苦,选择留在这里继续教学,除了对教学的热情之外,跟乡民们对教师、对学校的这种信任是离不开的。噶罗认为正是由于乡民们的支持和信任,才有了为加强与学生沟通而逼着自己学盐井话的老师;才有了为学生付出自己的一切,却无意中忽略了自身家庭的老师;才有了离开城市,来到千里之外的乡间为孩子奉献一切的老师。


图为盐井中学的学生正在课上认真听讲。

在西藏民主改革近六十年的历程中,盐井中学只是西藏教育事业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一座座现代化的教学楼拔地而起、一支支“能打胜仗,能打硬仗”的教师队伍,早已遍布西藏城乡,西藏各族群众更加重视教育、支持教育。雪域高原上,越来越多农牧民子女走出“大山”,走到了外面更加广阔的世界。

盐井中学正是由于背后有着这样看重教育、热爱教育的乡民,有着一支优秀而富有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才使他们有勇气打出“打造西藏一流名校”的口号。(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淑、索朗加措)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