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时政要闻

当干部就要习惯“不舒服”

徐文秀 发布时间:2018-08-15 13:13:00来源: 共青团中央

  习近平曾说过:

  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 

  为官都想当舒服官,那还不如封建时代的士大夫呢。 

  这些年来,当干部不自在、不舒服成了新的话题。

  翻看习近平任职的履历发现,不舒服是个常态,甚至有时他还会自找不舒服。 

  在福建任职时,轻装简行,清茶一杯,便饭一餐, 是他立下的“规矩”。为了闽东及早摆脱贫困,身材高大的他和随行人员挤在一部老爷车上,上下颠簸,有时下车后都直不起腰。 车到不了的地方就步行,暑天里走,雨天里走,走得汗流浃背,脚板起泡。

  2000年7月2日那一天,烈日当空,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没打招呼,来到福州苍霞社区棚屋区。当时的街巷,窄得连车子都开不进来,习近平就带着大家下车步行,走得满头是汗。习近平说了他的用意:

  “大家知道为什么要选在最热的天、这个时候来棚屋区调研吗?在场的领导,有谁,有谁的直系亲戚住在这样的棚屋区里的? 在这样的环境里就是想让大家亲身体验一下群众的疾苦,加快棚屋区改造的步伐。”

  今天,推荐《人民日报》文章《当干部要习惯“不舒服”》,学习一下“不舒服”中有哪些学问。

   

  这些年来,当干部不自在、不舒服成了新的话题。应该说,这种感受是真实的,也是令人欣慰的。 

  然而,有的人似乎还没有准备好, 总感到有些不适应、不习惯,表现出失落、焦虑和纠结;有的抱着侥幸心理, 觉得这只是暂时的,挺一挺、熬一熬就过去了,工作中推崇起“既不出风头,又不落后头”的所谓“中间主义”;还有的则觉得自己倒霉不走运,赶上了这么一个当干部“不吃香”的时期,奉行起“干点意思意思,干完没啥意思”的法则,有一种抵触、无奈和逃避情绪。这些想法和表现都是不正确、不妥当的。对于各级干部来说,就得有不舒服的思想准备和长期打算, 过不了这一关,就别进这个门。

  当干部就得心中始终装着事 

   

  干工作,需要动脑筋的事不少,诸如改革发展、信访维稳、扶贫攻坚、征地拆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风险防范等等,都可能面临让人头疼、闹心的事,如果脑子稍微松一下、疏忽一下,则很有可能酿成大祸,出这样那样的事故。可有的干部却是“思想懒汉”, 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不装事、不想事,或只知道个“大概”,却不知“究竟”。当干部得整天装着问题、带着矛盾,绷紧脑子里的那根弦,轻飘飘、无所用心是当不好干部的, 心中无数、脑中无事是难以为官的。

  当干部就得始终不离事 

   

  曾几何时,有的干部“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 有的个别干部上班则上上网、打打游戏、织织毛衣等等。这种现象说到底,是一些干部没把工作当事业看,拼全力干,而是当差事看,当副业干。 干部就得先干一步、多干一点。腿得勤,不能躲在大楼里,“泡”在文山会海里,得多到现场一线去,多钻“矛盾窝”;手得勤,不能只动口不动手,而应做到既“给我上”又“跟我上”,多接那些“烫手山芋”;眼得勤,不能当“睁眼瞎”,熟视无睹、视而不见,应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经常眼里看得到活儿。如此,方能有所作为,不负群众。 

  当干部就得经常“手脚有束缚” 

   

  当干部就意味着有所失。 过去有的人要么“牛栏关猫,进出自由”,天马行空、独来独往;要么什么话都敢说、什么地方都敢去、什么饭都敢吃、什么事都敢干,随心所欲、无拘无束。以这种心态和状态干工作,迟早都会出问题。对于各级干部来说,越往后越得绷紧心中的弦,就得公权不能私用,做到公与私泾渭分明;就得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得多一份敬畏,多一些顾忌。归根到底,就是管住手脚,不该伸的手莫伸,不该去的地方别去。

  平心而论,相比革命先辈们流血牺牲,这点“不舒服”其实算不了什么。当然,能这么去做的确不容易,意味着要多一份付出、多一些奉献。 但是,干部多一点“不舒服”,则事业多一份发展壮大,干部自身多一份健康安全,老百姓多一份自在放心。这笔账算下来,值。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