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史

“西畴精神”:不等不靠 甩掉贫困帽

孙健 发布时间:2019-07-08 08:53: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西畴县,位于我国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中部偏南,北回归线横贯全境。全县1506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99.9%属于山区,其中裸露、半裸露的喀斯特山区占75.4%,这里是全国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被列为国家实施石漠化重点治理的一个贫困县,也曾被国外地质专家判定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


图为西畴县被石漠化包围的村庄(2011年) 摄影:吕德仁

  一代代西畴人,就在这样的石头缝里扒生活。20世纪80年代末,全县处在温饱线以下人口占到总人口80%以上,食不果腹、房不遮雨是普遍现象。1985年,全县农民人均占有粮仅135公斤。当时,西畴县人均耕地极少,且大部分是缺水少土的石旮旯地,西畴人首先面对的是保证生存口粮的难题,但要有粮,必须种粮;要种粮,必须有地。


图为往日西畴人在石头缝里求生存(2010年) 摄影:吕德仁

  1990年12月3日,西畴县木者村的王廷位和刘登荣等党员干部带领300多名群众,点燃了炸石造地的第一炮,也开创出了“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

  “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 不服输的村民们开始向石漠化发起挑战,用人工、铁锤钢钎开始搬石头,有些村民卖了家里唯一的牛、猪、鸡来购买炸药炸石头。他们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栉风沐雨、年复一年,用錾子一点一点凿,用大锤一锤一锤擂,用双手一处一处刨,用血汗一滴一滴灌。


图为西畴人向石漠化开战(2014年) 摄影:吕德仁

  党员群众一起干,经过105天苦战鏖战,王廷位、刘登荣和村民们硬是把一座石山搬平,用挖出来的石头垒成田埂,把原来的石山变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台地。后来,刘登荣回忆说:“当年就种上杂交玉米,收获时产量是以前的4倍,我们村一举甩掉了‘口袋村’的帽子。”

  1995年12月26日,云南省扶贫工作会议文山现场会充分肯定了西畴人民的脱贫首创精神,从此,“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响彻云岭大地。

  20多年来,西畴人凭着“西畴精神”,在悬崖峭壁中开挖出了3000多公里道路,公路密度达到云南省平均水平的3倍,行政村、自然村全部通了公路。20多年来,西畴人凭着“西畴精神”,炸石造地10多万亩,村民告别了在石头缝、石头窝里种庄稼的尴尬和无奈。


图为西畴百姓在石漠梯地里种上连片农作物 摄影:吕德仁

  截至目前,西畴县共治理石漠化土地140多平方公里,建成“三保”台地10多万亩,全县的土地复种指数高达300%,森林覆盖率从25.2%提高到53.3%。搬石造地垒成的石埂更是长达5万多公里,连起来可绕地球一周以上。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面对石漠化的吞噬和生存困境的考验,西畴人没有等待、退缩和低头。他们自强不息,意志如磐,奋起向命运挑战,向贫困宣战,用挺直的脊梁托起一片精神高地,用艰苦奋斗点燃希望之光。

  “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干实干加油干!”苦干实干获得新生,攻坚克难带来沧桑巨变,奋斗创造逐梦美好未来。站在新的起点上,具有光荣传统的西畴人民不忘初心、本色不改,向着新时代的目标迈开更加坚定自信的脚步。

  脱贫摘帽进入倒计时,冲刺的战鼓已经擂响,“西畴精神”激发着西畴广大干部群众,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中国西藏网 记者/孙健)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60年,骡马驿道到立体交通的跨越式发展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地处“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横断山脉,这里山高谷深、沟壑纵横、生态脆弱,加之地理地质条件复杂,冻土、暗冰较多,泥石流、崩塌、落石等自然灾害频发,以致昌都公路等级低、通行条件差。[详细]
  • 民主改革60年:昌都市谱写经济繁荣、人民幸福壮丽篇章

    7月5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西藏民主改革60年以来昌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会上介绍了西藏民主改革60年来昌都市在经济发展、基础建设、城乡面貌、生态保护、民生改善、改革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详细]
  • 中国共产党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初心

    中国共产党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初心,可以概括为“平等、团结、进步”。正是从这一初心出发,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后,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确定,采用民族区域自治处理国内的民族问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