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宗教

【宗教与中国文化】巧把音声作佛事 唐代佛教舞蹈浅议

李卓 发布时间:2018-06-15 16:50:00来源: 微言宗教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伎乐天”摹本。

佛教舞蹈是指以佛教寺院为中心而发展起来舞蹈,或者是源自于佛教、带有佛教文化色彩的舞蹈,主要以供养佛菩萨或者弘扬佛教为目的,正所谓“巧把音声作佛事”。

佛教舞蹈本源于印度古俗,是所谓的“舞祭”,在古印度佛教的无遮大会上通常也有乐舞。佛典中有很多关于舞蹈的记载。比如《妙法莲华经》云:“香花伎乐,常以供养。”佛灭后,马鸣菩萨所编《舍利弗之所说》,就是古印度著名的戏剧,而戒日王所作《龙王之喜》,更是佛教歌舞之滥觞。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中国佛教寺院在举行节庆活动时也会有大规模的乐舞,用以礼佛。据北魏《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时期的景明寺在“八月节”时,“京师诸像皆来此寺”,“梵乐法音,聒动天地,百戏腾骧,所在骈比。”

唐代时佛教盛行,承袭了北魏时期的佛教乐舞传统。比如,当时敦煌的佛教寺院中就有“音声人”,在节日时“设乐”。(姜伯勤《敦煌音声人略论》)这里的“乐”,当然也包括舞蹈。

唐代佛教舞蹈,有的是直接用于佛事活动的宗教舞蹈,最著名的当属安国寺的《四方菩萨蛮舞》。据《旧唐书⋅曹确传》记载,这组舞蹈极为优美,舞队一出,“如佛降生”。再比如《叹百年》,本是悼亡歌舞,后借用为表现佛教四大皆空的思想,成为佛教荐忘超度佛事活动的舞蹈。而且,“敦煌遗书中有许多《菩萨蛮》《叹百年》等诗词,这表明上述乐舞可能经常在敦煌寺院演出,并填写了许多不同的歌词。”(王克芬等《佛教与中国舞蹈》)

有的则是带有佛教色彩的表演性舞蹈,比如唐代著名的宫廷燕乐《十部乐》中的《天竺乐》部,舞者都是着袈裟、麻鞋的僧人装束,佛教色彩十分浓厚。而上述《菩萨蛮舞》在宫廷中也有表演。据唐《杜阳杂编》所载,逢佛诞日等佛教重要节日,“于宫中结彩为寺”,“数百人作四方菩萨蛮队”。

由于唐代是一个具有开放精神的朝代,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舞蹈艺术融汇一处,对唐代佛教舞蹈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西域地区大多信仰佛教,其音乐、舞蹈也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比如,《西凉乐》部的《于阗佛曲》就是佛教乐舞的配曲。而《骠国乐》的内容,由于“其国(骠国在今缅甸境内)与天竺相近,故多演释之词”,其中就有《佛印》《禅定》等曲目,显然主要也是佛教乐舞。

现今对于唐代佛教舞蹈的了解,可以通过史籍的文字记载。比如,《唐会要》描述《骠国乐》的舞蹈:“每为曲,皆齐声唱,各以两手十指,齐开齐敛,为赴节之状,一低一昂,未尝不相对。”与傣族舞蹈的手臂动作大致相符。但是这些记载,有的语焉不详,有的是用文学手法表现观舞的感受,对佛教舞蹈精确描述的资料比较缺乏。

更直观的了解来自于众多唐代佛寺、石窟里反映佛教舞蹈的雕塑和壁画。其中伎乐天和飞天的形象,尽管经过了夸张性的艺术处理,但是更多的是对当时佛教舞蹈的“直接再现”。其舞姿、形态、衣饰,都反映了唐代佛教舞蹈的神韵和审美。在龙门的唐代石窟中,佛座之下大多塑有舞蹈的供养伎乐像。这些形象符合唐代的审美意趣,手持的乐器也是史籍中记载的当时世俗社会的乐器,显然这些造像设计来自于当时的现实社会,因此为我们了解唐代佛教舞蹈提供了素材。

单纯从这些伎乐的舞姿,无法确切判断所表演的是哪一部舞蹈,但是可以大致看出当时的佛教舞蹈形式。比如,龙门石窟的万佛洞分别有两组舞蹈的浮雕,南壁的舞者双手托掌举过头顶,一腿直立、一腿曲掖,形态向上;北壁舞者双臂抚头,一腿足尖点地,全身向右倾斜,形态向下。两者都是衣带飘扬,圆润流畅,形态一张一收、一高一低,彼此呼应、协调,形成互补的舞姿结构。十多位持箫、笙、箜篌、鼓等各种乐器的伎乐围绕舞者席地而坐,为舞者伴奏。立坐、动静,相辅相成,极具美感。这种形式在龙门的唐代石窟中颇为常见,应该是当时舞蹈的主要表演形式。

在敦煌莫高窟的唐代石窟中,有很多描述佛国世界的大型经变画,这些壁画画功精妙、线条细腻、形态生动,而这些经变画中都有乐舞图,从中更能看出唐代佛教舞蹈的神韵。比如,凿建于唐贞观十六年(642)的第220窟壁画的“东方药师净土经变”的下部,有一铺乐舞图:4位伎乐天分为两组,在灯火辉煌中起舞。一组展臂挥巾,似在旋转;一组举臂提脚,纵横腾踏。两侧的乐队共有28人,分坐在两块方毯下,乐人的肤色各有不同,演奏的既有中原的乐器,也有西域的打击乐和吹奏乐,以及弹拨乐,多达15种。此外,这铺壁画中有3处豪华灯饰,反映了当时药师信仰中燃灯供养的风俗,壁画“以它那灯火辉煌、歌舞翩跃、繁华富丽的场面,充分展示了药师佛国净土的极乐景象……它不仅是当时社会风貌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初唐药师净土信仰高度发展的产物”。(罗华庆《敦煌壁画中的东方药师净土变》)

佛教对舞蹈艺术的影响,后来逐渐也延伸到世俗社会中。而唐代佛教舞蹈因其广收博采、兼收并蓄的特点,在舞蹈艺术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中国舞蹈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者单位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本文刊《中国宗教》2018年第4期)

(责编: 于超)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中国的佛教舞蹈

    人间不能没有歌舞,极乐世界尤其少不了乐舞,在中国佛教是东汉初年(公元一世纪)由印度经西域传到中国中原地区的。不但百姓信佛盛行,连皇帝也很信奉佛教。当时的寺院既是宗教活动的中心,也是群众聚集而娱乐的场所。[详细]
  • 走进国博 感受古代佛教造像的艺术魅力

    日前,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此次展览旨在通过不同时期、地域、质地的佛教造像文物精品,展示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历程。[详细]
  • 阿里古格佛教壁画溯源

    阿里古格藏传佛教壁画艺术,是藏民族历史上继吐蕃王朝时期佛教前宏期美术之后兴起的又一重要高潮,史称藏传佛教后宏期美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