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原创

“我们都是一家人”

王淑 赵二召 发布时间:2020-05-27 20:54: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318国道被称为“中国最美景观大道”,在拉萨去往日喀则市区的必经之路上,318国道沿线有一条非常引人注目的“民族团结街”,藏、汉、回、彝、撒拉等多个民族群众在这里生活,他们邻里相亲守望相助的和谐故事成为沿线一道非常亮丽的风景线。

  这里就是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仁布县切娃乡普纳村,普纳村平均海拔3750米。 2006年,在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下,周边8个行政村的贫困群众集中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了政府出资修建的房子里,在普纳村重新开启新的生活。


图为切娃乡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摄影:王淑

  普纳村得益于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加上便利的交通和邻里相亲的和谐氛围,全村56户221人早在2018年就实现全面脱贫,成为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和民族团结的典范,普纳村所在的切娃乡在201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随着318国道的整修和拉日铁路的完工,普纳村地处国道沿线的区位优势逐渐显现,吸引了大量外来商户落地生根。听说记者已经到达普纳村,马彬林二话没说就骑着摩托车风风火火地赶来了,一见到记者立马拿出了小心珍藏的荣誉:“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17年仁布县切娃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商户”“仁布县切娃乡普纳村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证书和奖章铺满了桌子。马彬林看着自己获得的荣誉,满脸的自豪,他已经打心底里认为自己就是普纳村村民,周边邻居商户都是自己的亲人,普纳村就是自己的家乡。

  “我搬来这里已经14年了,邻里之间互帮互助让我非常感动,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回族大叔马彬林朴素的话语流露着激动和感激。


图为马彬林 摄影:王淑

  马彬林在路边开了一个轮胎修补店,如今已经十几年了,周边邻里乡亲十分熟悉,甚至还当上了双联户长。近些年他还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带到普纳村,在周边做起了生意,一年十几万的收入让他非常满意。

  “我已经把普纳村当成了自己的家,邻里之间都是朋友”马彬林在生意不忙的时候经常会买些衣物看望村里的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家庭,做一些体力活儿。逢年过节时,也会时常走动,像是串亲戚一样,相互拜年。“普纳村民风淳朴,处处都弥漫着人情味儿,东西偶尔忘在外面,十天半个月都不会动,随时去随时找得到。”马彬林一脸自豪地告诉记者。


图为马彬林荣获“2017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摄影:赵二召

  提到几年前的车祸,最让他难以忘怀也充满感激,有一次他着急赶路骑着摩托车迎面撞上了大车,躺在地上浑身是血。马彬林说:“是切娃乡政府立马派车把我送到了医院,还帮我交了住院费用,让我捡回了一条命。”住院期间,马彬林得到了很好的医治,村民自发前来探望,之前帮助过的村民还守在床边悉心照料,马彬林的心里暖暖的。

  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少不了勤奋劳作的每一个人。

  在切娃乡普纳村温室大棚里,总有一个劳作的身影,浇水、拔草、育苗每一个步骤熟稔于心,动作干脆利落。她就是普纳村村民央珍,在丈夫外出务工的时间里,4座温室大棚均由她照看打理。


图为央珍在自家温室大棚打理蔬菜 摄影:王淑

  2002年,藏族姑娘央珍和来自四川的汉族小伙徐文军在务工时相识、相知,感情日渐加深并最终结成夫妻。2007年,切娃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徐文军、央珍和儿子一家三口搬入切娃乡普纳村180平的新居。

  切娃乡政府出资兴建了一批温室大棚,央珍一家看准机会承包了4座温室大棚,开始了蔬菜种植。一开始由丈夫徐文军操持打理,后来为了增加收入,徐文军选择外出务工,在出发之前,特意用了2年的时间教会妻子央珍学会了温室大棚蔬菜种植技术。

  在丈夫外出务工的日子,央珍要随时关注蔬菜的行情,由于央珍可以用汉语交流,她会随时观察市场,生产应季的蔬菜卖给当地的商店和饭店,甚至还将自家产的蔬菜卖到了县城。


图为央珍在自家温室大棚打理蔬菜 摄影:王淑

  据央珍观察,西藏的土豆大多种植在户外,很少采用温棚种植。“如果温室大棚用来种植土豆,可以提前一个月供应到市场上,这样土豆就能卖个好价钱。”央珍得意地向记者分享经验,“通过这种方式种植土豆,根本不用担心土豆的销路问题。”

  辛勤的劳动加上智慧的头脑,夫妻两人一年的收入达到7万多元,在全村中处于中等水平,不仅实现了脱贫的目标,更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越走越稳。如今10多年过去了,吃苦耐劳的四川小伙和勤劳朴实的日喀则姑娘,他们夫妻两个用辛勤劳动营造了幸福的家园,儿子在日喀则市区读高中,夫妻两人恩爱和睦。


图为徐文军和央珍夫妻 图片来源:国际在线

  这个藏汉结合家庭,在多年的相处中,夫妻双方相濡以沫挺过了无数艰难的日子,迎来了如今安稳富足的美好生活。丈夫徐文军早已经将普纳村当作了自己的家,因为这里有他为之奋斗的亲人更有可以看得见的美好未来。他们还用自己多年攒下的积蓄,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区购置了一套房产,用于以后的养老,等孩子长大了他们打算到拉萨安享晚年。“我们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央珍一边打理蔬菜一边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在318国道沿线的普纳村,一家清真餐厅显得格外与众不同。餐厅老板叫马乙拉亥米,是来自青海的撒拉族商人。已经在普纳村生活3年的马乙拉亥米说:“我在这边一点不感到陌生,因为这里有汉族、藏族等多个民族,和我老家的生活环境一样,都是各民族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随着生活时间越来越久,马乙拉亥米将自己的家人全部接到普纳村生活。“我这里除了海拔高一点,没有任何的不适应,并且邻里关系非常好,互相尊重对方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马乙拉亥米说,“虽然这里离家很远,但各民族团结互助,村民温和友善,和在自己家里一样温暖。”

  四川商人郑仁章在普纳村经营一家商店已经超过10年,这些年生意越来越好,他将自己的家人和亲戚都接来这边工作生活。“藏历新年期间藏族老乡都会邀请我们一家去他们家里做客过年,我们相处得很好,像是多年的老朋友一样。”郑仁章说,“所以我们从来不卖假冒伪劣商品,因为是周边各民族朋友的扶持,才有我们一家人如今的美好生活。”

  日喀则市仁布县切娃乡下辖8个行政村,其中7个行政村有民族通婚家庭。这些家庭夫妻恩爱、家庭和睦。他们中的大多数家庭通过共同努力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奔上了小康路。如今,越来越多的不同民族的外来人口来到普纳村创业,多民族守望相助团结致富的故事在这里落地生根,正成为318国道新的亮丽风景线。(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淑 赵二召 )

(责编: 王智霖)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