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理论

仇小敏: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21-01-18 08:35:00来源: 广州日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我们党在科学认识和深刻总结城乡之间的发展趋势、发展规律和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城乡原本一直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是互相促进、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

  培育乡村与城市共生共荣的思维范式,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根基。一方面,从全局视域进行乡村城市规划的顶层设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城乡充分融合,培育城乡发展彼此不可分割的思维范式,为乡村振兴打造新的经济体、新动能和新格局提供条件。另一方面,扫除乡村旧观念,树立乡村发展新理念,意在改变长期以来乡村的经济结构旧范式,实现城乡在政策上平等、产业发展上互补、国民待遇上一致,不仅要让农民享受到与市民同样的文明、便捷和实惠,也要使市民感受到乡村对城市的基础地位和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使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城乡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思维范式。

  打破阻碍乡村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现代化不能够建立在城乡体制机制相分离的基础之上。同理,乡村振兴也需要通过城乡的要素互动和流通机制实现。应该建立和优化乡村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乡村发展,打破阻碍乡村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通过优化配置乡村资源,逐渐打破旧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壁垒,推动乡村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从而构建缓解乡村矛盾、缩小差距、实现协调、共同发展的制度体系。

  加快推进“三农”现代化建设步伐,为乡村振兴提供科学方案。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实现乡村振兴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强调“三农”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当前“三农”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乡村振兴突出的短板所在。因此,要不断深化“三农”现代化建设,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动“三农”的现代化进程,形成“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互惠一体”的新格局。

  提高“三农”人员素质,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在我国,农民是最大的社会群体,农村是主要的国土区域,农业是基础的产业领域。当前导致乡村人力资源不足等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多年来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持续不断地流向城市,农业生产仅仅依靠留守人员和少数返乡农民工,生产效率和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我们要培养造就一支亿万“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只要有充足的能够扎根农村、把稳定与发展统筹抓起来的“三农”工作队伍,就能确保乡村振兴体得到高质量的实施,就能补齐乡村振兴的人才短板。

  加强乡村基层党支部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证。今天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使农村党支部活起来、干起来并强起来,大力发挥党组织应有的战斗堡垒作用。乡村基层党组织还要围绕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乡村基层党支部各自的自身优势,建立健全乡村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实现乡村基层党组织共建、党员干部共育、党建资源共享的目标,努力开创并形成乡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新格局,更好地发挥乡村基层党组织推动乡村联动发展、服务乡村广大群众、凝聚乡村亿万人心、促进乡村和谐共进的核心领导作用。

  (作者系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广东乡村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编: 王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详细]
  •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详细]
  • 张晖: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首要的是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