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旅游

【行走香格里拉】洋溢在脸上的幸福感:三老的田园“诗画”生活

孔夏 发布时间:2020-06-19 09:18: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编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当前,云南迪庆乡村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农村更美了,农民更富了,生活更好了。

  中国西藏网讯 高山、云海,森林、溪涧,烟雨朦胧中,真实纯粹如画卷般的自然风光,层次分明地映入眼前。哈达村,这个犹如世外桃源般的村落,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塔城镇,在绿意盎然的金沙江支流腊普河下游的河谷中,丰饶的农田间散落着各族民居,多民族、多元文化在这块安静的土地上共生共荣。


图为哈达村 摄影:孔夏


图为哈达村村景 摄影:孔夏

  漫步村间,石板铺就的道路纵横交错,与居民房舍相连。鸟语蝉鸣,人与自然在这里和谐共生。远处传来石头的敲击声,沿石板路而上,循声走近,看到一位大爷在家门口敲击着大石块,记者便好奇地上前询问。这位大爷告诉我们,他在修建自家的大门。


图为李文华在打磨石材 摄影:孔夏

  “我叫李文华,已经60岁了,大家都叫我‘三老’。”在攀谈中,藏族大爷李文华告诉我们,因自己在家中排行老三,再加上年长,村民见到他,会亲切地称其为“三老”。“我是个匠人,不仅能建大门,这栋房子也是自己建的。”三老指着自家的房屋说。在三老的邀请下,我们走进了三老的家。


图为李文华家的葡萄园 摄影:孔夏

  “平时做点小买卖,再加上其他收入,够养活家人了。”三老在说话间,脸上扬起幸福的笑容。“我们把七八亩地都租给企业种葡萄了,1亩地每年还有1000多元钱的租金收入。”近年来,哈达村采取“政府+企业+农户”的方式,坚持走民族团结和产业振兴相结合的路子,引进葡萄酒种植生产公司,助力当地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这片就是我家的葡萄园,年龄大了,自己也不种地了。现在有企业帮忙种植,地不荒还能有收入。”在远眺三老家的葡萄园时,三老指着葡萄园的另一边告诉我们,那就是村里的广场,“我经常去广场和大家一起跳弦子舞,很开心。”


图为李文华在拉自制的弦子 摄影:孔夏

  “我作为发起人,还创办了哈达村的‘老年弦子舞队’,周边村庄有喜庆事儿,会邀请我们去演出。”这支舞队成员的年龄为60岁至72岁之间,有藏族和纳西族。“每次演出的曲目和舞蹈都是我来编排和组织的。”从21岁起至今,有着将近40年演出经验的三老,提起演出,仿佛一切都不在话下。“你得自己有能力,别人才会信得过你,愿意和你一起去演出。”“我们十七八个60岁以上的老人,有时候会为了某个曲目连续彩排1个月,直到大家都熟练掌握。”舞队成员大多数为纳西族,在这个弦子舞队中,大家和睦相处,闲暇之余聚在一起,共同度过愉快的老年生活。


图为李文华家挂着“三奶凉粉”的招牌 摄影:孔夏

  三老和他的妻子还学会了制作凉粉的手艺,在旅游旺季,他们通过接待游客,也会有一些收入。“就忙家里的事情”听起来似乎简单,但也不是很清闲。三老还在自家院子里养了很多花花草草,还有自己的菜园,“蔬菜都是自产自销,能满足全家日常生活需要,基本不售卖”。

  当我问及三老,如今的生活感觉怎么样时,三老毫不犹豫地说:“比以前好太多了,幸福感也是满满!”话一落,三老脸上扬起了笑容,“以前就是种点苞谷之类的,为了养家,也曾外出打工。现在有葡萄园的收入,还有经营小成本生意的收入,自己还会建房子、做匠活儿等等,不用外出务工就能过得很好。孩子们也已经有了正式的工作,如今的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

  不知不觉间,和三老聊了1个来小时,因还有其他的安排,不得不结束我们的聊天。三老意犹未尽,邀请我们常来他家做客,我们应声回答:“好呀,以后有机会再来听听您的幸福生活!”

  田园诗酒茶,美好新生活。如今的哈达村,特色产业发展起来了,乡村经济提升起来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收入也多起来了,和李文华一样的各族群众,生活安居乐业,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中国西藏网 记者/孔夏)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