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在动荡流离中,保持善良的微光

发布时间:2023-01-17 16:00:00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曾念群

  作为人类百年史上的最大劫难,世间再没有哪段历史像二战这般受到电影人的千锤百炼,几乎每年都有关于它的佳作涌现。我们近年引进的《血战钢锯岭》《敦刻尔克》《至暗时刻》《乔乔的异想世界》《波斯语课》等,均在此列。和大多数二战题材类似,新近上映的卡罗莉内·林克导演的《谁偷了我的粉兔子》也有一个不走寻常路的切入视角。影片追溯到希特勒登台“前夜”,讲述了九岁女孩安娜追随家人踏上流亡之路的故事。安娜的父亲不仅是犹太人,还是当时德国反纳粹的言论“大V”,自然难逃希特勒的生死簿。

  有人说这部电影的批判太过温柔,只能说安娜一家是不幸中的万幸。父亲果决地在希特勒上位之前举家逃离,否则等待他的将是片中提及的泰堤伯教授的命运——被纳粹用铁链拴在集中营吃狗盆学狗叫,受尽欺辱而死。安娜和哥哥要么被转运集中营成为《辛德勒的名单》中的一员,要么躲进下水道成为《黑暗弥漫》的一分子,抑或藏身敌后成为《伯德街小岛》般的孤儿,再幸运点,他们还可能是《流浪的尤莱克》兄妹,抑或是《芬妮的旅行》中的儿童团。当然,他们大概率会是二战期间百万犹太亡童之一,毫无痕迹地消失在随之而来的战火中。

  影片既没有纳粹的正面涉猎,也没有战火的渲染,镜头甚至没怎么离开过安娜——只是透过安娜的眼睛审视着这一家人遭遇的诀别与变故。剧本结构上选择了三段离别来夯筑这段命运之旅:先是柏林之别,接着是瑞典乡村之别,然后是巴黎之别——每段都以安娜极具童真且不乏仪式感的告别过度。“再见了瀚萍的厨房”“再见了大石头”“再见了灰房子”,安娜和她熟悉或刚刚熟悉的一切作别,说再见后再也不见。每一段旅程,都要从陌生文化和陌生语言零点起步:刚收获小闺蜜并得到瑞典男孩子们的欢喜,一家人就要踏上一切清零的巴黎之行;刚把法语课赶上,一家人又要转战伦敦重来。此中着墨更多的是一家人操持生计的家长里短,尤其是巴黎蜗居里的油盐酱醋,困难时连房租都交不起,一家人只能关起门黑着灯赖账。

  “安娜,你心里燃烧着微小而温暖的光,好好保护她,不要让任何人或任何东西熄灭她,要继续相信世上有善良,那很重要,善良永远会得胜!”朱利斯叔叔在瑞典诀别时留给安娜的这席话,看似对剧情无足轻重,却是导演的表达所在,也是小主人公未来命运的潜移默化所在。尽管兄妹曾讨论过父亲在纳粹那里的人头价,父亲与叔叔的谈话中也涉及希特勒和纳粹,然而影片始终以一种左右言他的方式“避重就轻”,开头的安娜甚至还童真地以希特勒小胡子的形象出现过。显然,影片并没有向传统的反纳粹电影扎堆的意思,它更侧重于探索我们如何在动荡和颠沛流离中保持心底的善良和微光,故此,仇恨和反思并不是这部电影的终极目标。

  正因为如此,《谁偷了我的粉兔子》没有《黑暗弥漫》中下水道图存的压抑,没有《辛特勒的名单》里集中营的悲悯,没有《钢琴师》的卑微,有时只是淡淡的哀愁和一次次格式化重启的倔强。相比它若有若无的反思使命,我更看重它和以往绝大多数类似题材的不重样。放下大制作《拯救大兵瑞恩》《敦刻尔克》《血战钢锯岭》等战争史诗不说,就拿儿童视角的小制作逃亡故事类比,《一袋子弹》讲的是犹太兄弟逃亡之路的心惊与胆颤,《芬妮的旅行》在一群孩子的逃亡之旅中注入童真,《流浪的尤莱克》涵盖孩子在颠沛中渐失的犹太信仰,《乔乔的异想世界》则在现实与虚幻中完成荒诞的讽刺。此外还有德方视角的《穿条纹衫的男孩》和《偷书贼》等,叙事和表达都没有重样的,更不必说《美丽人生》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等电影艺术巅峰。

  《谁偷了我的粉兔子》放在二战片里顶多是中上之作,它给我们的启示并不在于它思想的深浅和艺术的高低,而在于它以一种特别而明丽的叙事刷新着我们的眼睛,并再一次提醒我们:繁荣的创作没有条条框框的囹圄,只有表达的不同和切入视角的标新立异。

  《谁偷了我的粉兔子》改编自朱迪斯·克尔同名自传小说,片中的流亡经历正是她一家人的遭遇。她与哥哥的现实人生之光,正如片中朱利斯叔叔所愿,并没有因为纳粹希特勒以及流亡经历而熄灭,哥哥最终成为英国法官,而她也成为著作等身的作家。这个真实背景的故事同时还告诉我们,就算命运的个体无力反抗黑暗的碾压,至少也要坚持善良与温暖的初心不灭。(曾念群)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