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最高法发布网络消费典型案例 全国各级法院近五年一审审结网络购物合同纠纷9.9万件

发布时间:2023-03-16 15:54:00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3月15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亦君)今天是“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10个网络消费典型案例。“数字经济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直播营销、外卖餐饮、在线租赁、网络约车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给民商事审判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民商事审判中,要及时了解并不断适应数字经济发展新形势,坚持鼓励和规范并重,引导新业态健康发展,同时也注意为市场创新留出空间。”最高法民一庭二级高级法官高燕竹在发布会上说。

  最高法副院长贺小荣介绍,当前,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网络消费已经成为社会大众的基本消费方式之一。网络消费纠纷案件也随之增长,近五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共审结一审网络购物合同纠纷案件9.9万件、网络服务合同纠纷案件2.3万件。除这两类案件以外,还有大量涉及产品责任、租赁合同、旅游合同等网络消费的案件。

  贺小荣表示,这些案件通过个案裁判明确价值导向,彰显了司法在引导市场主体规范诚信经营、维护公平有序市场竞争秩序、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网络消费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是衡量数字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传统消费纠纷相比,网络消费纠纷有新特点。高燕竹解释称,网络消费纠纷交易主体复杂。传统的线下消费一般采用面对面交易方式,交易主体比较简单清晰,但在网络消费中,增加了网络平台运营商、网络支付平台、物流公司等主体,这使得法律关系更加复杂,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案件审理难度。在制度制定和案件审理中,首先要厘清法律关系,明确责任主体,同时也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不同主体之间的权利冲突,做好利益平衡。

  交易环境虚拟化。网络消费通过在线方式进行交易,经营者通过网络平台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商品,双方以网络为媒介在虚拟化的环境中完成下单交易。这就要求在规则制定时充分考虑网络消费的特点,比如七天无理由退货就是适应新型消费模式而设立的法律制度。

  交易合同格式化。传统零售活动中,交易双方通常有更多机会对商品价格、质量等进行磋商后订立合同。而网络交易中经营者面对的是不特定的众多消费者,为了降低交易成本,通常采用格式合同进行交易。这就要求在案件审理中要处理好契约自由和契约正义的关系,在尊重当事人约定的同时也要进行合法性审查,比如要审查格式条款是否存在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情形。

  本次最高法发布的十个网络消费典型案例,涉及负面内容压制合同效力、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未成年人网络充值、在线旅游预定服务、限时免单促销、二手商品交易、在线租赁、平台经营者责任、网络食品安全、格式条款效力等问题。

  上述典型案例显示,法院裁判要引导电商主体规范经营,促进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典型案例中,有一起“不正当干预搜索结果的‘负面内容压制’约定无效”案件,系某文化传播公司诉某信息技术公司网络服务合同纠纷案,认定通过算法技术等手段不正当干预搜索结果排名,以实现正面前置、负面后置的“负面内容压制”合同条款无效,以切实维护消费者知情权和网络空间公共秩序。而在张某与吴某网络购物合同纠纷一案中,剑指网络消费中的霸王条款现象,明确认定“交易完成,不支持售后维权”的格式条款无效。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