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法治建设为全球互联网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来自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的报道】
光明日报记者 张亚雄
3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白皮书并举行新闻发布会,就白皮书相关内容进行了介绍和解读。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曹淑敏介绍,自1994年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中国网络立法加速推进,制定出台网络领域立法140余部。目前,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根本,以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依托,以传统立法为基础,以网络专门立法为主干的网络法律体系,网络立法的“四梁八柱”基本构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决策部署,积极推进网络立法工作,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规范,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网络法律体系,网络立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推动互联网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济法室主任岳仲明说,10年来,先后制定了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5部专门法律。此外,全国人大常委会还持续推进传统法律规范向网络领域延伸,针对网络交易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网络平台的食品安全责任、互联网广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互联网领域的不正当竞争和垄断等,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并对网络新业态下的民事权利保护、打击新型网络犯罪等作出专门规定。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法治局局长李长喜表示,近期,网络暴力案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重视。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开展网络暴力打击整治工作。
李长喜介绍,此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制定出台《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各重点网站平台拦截清理涉网络暴力信息2875万条,提示网民文明发帖165万次,向2.8万名用户发送一键防护提醒,从严惩处施暴者账号2.2万个,有效防范热点事件网络暴力风险。近日,网信部门又指导多家重点平台集中发布防网暴指南手册,从风险提示、一键防护、私信保护、举报投诉等多个维度,帮助网民快速有效防范网暴侵害。
曹淑敏表示,网络法治与10亿多网民直接相联,与14亿多人民群众息息相关,为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持续开展“净网”“清朗”“护苗”等系列专项行动,加大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网络淫秽色情、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电信网络诈骗、算法滥用、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等突出问题的治理力度,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全、公平、健康、文明、清朗的网络空间。
李长喜认为,当前,相关综合立法、专门立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诽谤、侵犯个人信息、侵害人身权益等相关司法解释中,都对网络暴力作了相关规定。但现有的法律法规仍存在针对性不强、衔接不畅、效力不高等问题,制度实施效果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我们将从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角度,进一步加大建章立制的力度,及时出台相关部门规章,并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研究,推动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强化对当事人的保护救济,及时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呼声。”
“中国网络法治工作是在实践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的经验。”曹淑敏说,中国坚持把握网络法治工作规律,以高质量法治建设助推互联网创新发展。当前,移动物联网发展已经实现了“物超人”,即物联网连接数超过了人联网数量。中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光纤宽带和5G网络,形成全球规模最大、应用广泛、创新活跃、生机勃勃的网络社会。
同时,加快推进法治理念、内容、手段等全方位创新。完善和创新新技术新领域规则,建立深度合成、算法推荐法律规则,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赋能传统司法,拓展“互联网+普法”新模式,打通普法与群众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司法部普法与依法治理局局长王晓光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网络普法的制度设计日益完善,网络平台和媒体的公益普法功能日益突出,网络普法产品的供给日益丰富,线上普法和线下普法日益融合。目前,全国建立以普法为主要任务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客户端、视频号等超3万个。“中国普法”微信公众号2022年总阅读量达6.67亿,目前订阅用户已突破3000万。
“网络普法促进了法律知识的到达率、普及率、知晓率显著提升,权利与义务、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相统一的法治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尊法守法学法用法日益成为网络空间广泛共识和基本准则。”王晓光说。
“中国高度重视网络立法的前瞻性,持续针对新问题新挑战探索研究相关立法,网络立法紧跟技术发展和现实需求,如数据安全法实现了我国数据安全治理法律从无到有的‘突破’。在分类分级、重要数据保护、数据安全审查等重要方面作出顶层制度设计。同时,作为全球首部专门的数据安全立法,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李长喜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把网络立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持续推进网络立法体系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数据、平台、技术等方面的立法工作。”
(光明日报北京3月16日电)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