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可研学 人才需多元
日前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成为90后吉鑫最近和同行讨论的话题之一。这名研学旅行指导师发现,该方案要求加强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提出遴选一批科技馆、博物馆、研学基地、高科技企业,作为中小学科学教育实践基地。他在朋友圈中写道,“重大利好,科创研学新政策”。
自从2016年研学旅行被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以来,与之相关的政策红利持续释放。2019年教育部组织研究确定的9个增补专业中,就有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2022年,人社部公示的18个新职业中,就包括研学旅行指导师。
《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2022-2023》显示,从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新专业的开设,到研学旅行指导师新职业的诞生,都反映了人才短缺的现实困境及其超越路径。
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谷慧敏看来,研学旅行被纳入旅游职业教育专业体系,有助于培养专业化人才、促进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但由于培养时间短,加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该专业就业尚未形成整合的力量,同时庞大的研学市场又使得该专业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和成长空间。”
谷慧敏以研学旅行指导师承担的多个角色举例说,不同于传统的导游,研学旅行指导师兼顾了教师、导游、讲解员等角色,需要具备教育学、管理学、旅游学等学科知识,以及教育教学、产品规划、旅行策划和经营管理等多元化素质和能力。
上述报告课题组负责人、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所副研究员张杨也分析说,研学旅行指导师需要熟悉相关研学课程的知识体系,有研学产品开发与执行能力,还要在研学之旅中具备良好的服务与控场意识、危机应对能力及沟通能力等。
主修旅游管理专业的胡则霖是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参与过多个研学旅行项目的课程设计,他去年在学校组建了一个团队,如今团队正策划一个历史文化主题的研学旅行项目。
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研学旅行指导师囊括了策划、定制、执行等多环节,需要在学生阶段就走出教室,真正地参与实践训练,比如针对某一个目的地调研当地资源、受众需求,再设计课程、进而执行,“去体验一个真实的研学旅行产品如何诞生”。
胡则霖还补充说,只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实践过程,才能尽可能真实地感受行业,同时也会增强相关专业学生对于行业的理解和信心。
很多信号显示出研学旅行行业未来可期。上述报告显示,作为研学旅行的核心承载空间,全国研学基地营地建设正处于“跑马圈地”式的扩张生长中。体育、文博、工业等领域的主题营地增长明显。更多学科培训机构、儿童体适能培训机构、艺术培训机构进入研学行业。与此同时,研学旅行的参与者从狭义的中小学生不断扩展到包括学龄前儿童、大学生以及成年人、老年人等全生命周期群体,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研学旅行正从之前旅行社的特种旅游演变成各行各业加入的高速成长阶段。”在谷慧敏看来,研学旅行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仅仅将其作为教育与旅行融合的新业态、新产品,要站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研学旅游的作用和意义。
她尤其提到目前研学旅行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准入门槛较低、服务运营水平良莠不齐、收费标准缺乏监管等。
实际上,仅专业人员培训方面,就存在乱象。早在2020年6月,中国旅行社协会曾发布过一则紧急通知,公布了截至当月统计的10家全国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训基地,并提醒相关企事业及相关人员,在参加研学旅行指导师培训考试时,要选择该协会正式授权的机构,谨防上当受骗,蒙受经济损失。
在张杨看来,研学旅行指导师的培养首先要加强理论素养,其次更应该与产业实践相结合,“更了解产业发展的一些痛点与难点,才知道未来人才培养体系该朝哪些方向发力。”
谷慧敏也表示,要基于系统思维构建完整的供给链,整合全社会青少年学习和认识社会、自然的多元化资源,结合青少年成长和教育规律,由专业机构负责科学设计和专业化运营。在基地建设方面,需要文旅等相关部门把关,以规范接待资质和标准,强化质量和安全保障。(阮云天对本文亦有贡献)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彩云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