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相融”走向“深融”
“化身”古装人物登上画卷与古人畅聊诗歌文化,现场动动键盘几秒钟就可创建多样化的虚拟主播播报新闻……从“相融”到“深融”,新技术的迭代升级、融合传播的深化推进,正在塑造媒体发展的新格局。
7月12日至13日,2023中国新媒体大会在湖南长沙举行,来自中央有关部门、各省区市党委宣传部、中央和地方新闻单位、网站平台、新闻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代表等800多人参会,紧扣“融”与“新”,共话融媒发展的守正之道、创新力量。
重塑主流媒体新格局
面对百年变局的加速演进,数字化发展的时代潮流,如何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如何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在2023中国新媒体大会主论坛上,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央媒负责同志,省级主流媒体以及高校主要负责同志共同分享了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破圈”秘诀,探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新路径、新方向。
“新闻内容与传播技术的相加、相融,生产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接地气的新闻内容,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表示。
“鼓励支持总台‘网红’记者、主持人在海外社交平台发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党组成员、副台长胡劲军介绍,这是总台认真总结《领航》国际版专题片成功经验,以网络为平台进一步提升中国智慧、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新做法。
2022年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方兴未艾,在推动新闻行业深刻变革的同时,也带来知识盲区、数据失真、产品侵权、舆论操控等诸多新挑战。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认为,要提前布局,发挥人工智能对媒体融合发展的驱动引领作用,搭建更加优质有效、绿色安全的传播场域,针对技术快速迭代的发展趋势形成系统的规范体系。
为了更好呈现媒体深度融合、加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探索经验,本次新媒体大会还首次设立了“媒体+”专题论坛,“人民好医生”客户端、“我为群众办实事”网络平台等15个案例被纳入“媒体+”创新案例库,这些优秀案例在媒体深度融合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给了现场嘉宾很多启发。
优质内容是媒体立命之本
“10年来我们经历了社交媒体的繁荣、短视频的流行、人工智能的爆发,最深的体会是内容创新是一切创新的根本和出发点。”在2023中国新媒体大会内容创新论坛上,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李俊表示,承载着先进文化、主流价值的优质内容永远是主流媒体安身立命之本。
从漫谈时政大事的光明日报“破圈了”新媒体工作室,到亲切可人的工人日报社“工小妹”工作室;从正能量足、挺近新闻“无人区”的“青蜂侠”工作室,到热辣犀利的三湘都市报犇视频系列融媒体工作室,一间间“小而美”的工作室正靠着优质的内容逐渐成为主流媒体的“神兵利器”。
回首10年来融媒发展取得的成果和总结的经验,“内容为本”成了本次论坛中各大主流媒体负责人的高频词语。
“仅靠原来摄影部的几个记者背着相机到处跑,这样的生产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各个媒体终端对新闻图片的需求。为此,我们搭建了光明网图片库,邀请全国各地对摄影有一定爱好、具备一定新闻素养的人,让他们来当摄影师。”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陆先高以光明图片为例,分享了媒体内容生产方式创新的边界。
“互联网用户已经进入了存量时代,这更进一步说明主流媒体的命门就在传播力,没有传播力就没有一切,而内容始终是最有价值的投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编委、南方+传媒中心总编辑曹斯在演讲中说。
为内容插上技术“翅膀”
在2023中国新媒体技术展新华智云展区,一幅10多米长的数字图卷呈现在观众眼前,一个个先贤古人信步其间,浓浓的古风气息扑面而来。游客只需站在摄像机前拍张照,几秒钟后,自己就能“登”上画卷,与古人先贤“对话”。
“这是我们打造的一款可互动、可体验的数字文创产品,游客只需扫脸,就能通过短视频实时生成技术,跨越时空‘进入’图卷中,感受江右文化。”新华智云文旅事业部商务经理梁超向记者介绍。江右,是江西在历史上的别称。这款产品深度挖掘大量与江西相关的文史资料,通过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让游客能在画中与古人“握手”,让更多人在互动体验中了解、体验江右文化。
“新媒体的故事一定是从技术升级开始的,技术就是内容升级的工具,传媒发展要用好这个工具。”芒果TV副总经理、首席技术官卢海波表示。在2023中国新媒体技术展上,众多“黑科技”登台亮相,让观众大开眼界。
在华为、科大讯飞等展区,AI数字合成的主播正在进行现场播报,动作、表情,甚至口型都“自然”如同真人。科大讯飞消费者虚拟人平台业务部产品运营经理龙雪琴介绍,用户不仅可以定制虚拟人的形象和声音,甚至可以调整播报的语气和语调,满足不同类型新闻的播报要求。
2023年,媒体融合发展走过10年,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演进,媒体融合进入媒体智能化快速发展新时代。本届技术展上,腾讯展出了自研AI通用作曲框架,用户利用图片、文字、视频乃至哼唱,便可生成对应的乐曲。马栏山视频产业云搭建了红色经典修复线,通过AI修复和AI上色技术,完成了《雷锋》《秋收起义》等老影片的数字化呈现,让红色经典焕发新的生机。
(光明日报长沙7月13日电 记者 赵嘉伟 龙军 禹爱华)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