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创筑梦 挑战未来”成为时代强音——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侧记
时间回到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作大会报告。团中央青年发展部的同志们一边认真聆听总书记关于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部署,一边谋划、构思着如何贯彻落实好大会精神,进一步优化改革具有30多年历史的“挑战杯”竞赛,特别是如何发挥竞赛的导向作用,以办好在贵州大学举办的第十八届“挑战杯”竞赛为契机,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更广大青年学子的力量。头脑风暴金点子频出,座谈会上热烈讨论,充分吸收各主办单位意见,字斟句酌几易其稿……第十八届“挑战杯”竞赛主体赛优化考虑出炉了。
在祖国大地上结出实践硕果
以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创实践进而实现育人成效、引导青年学子科创报国,是举办“挑战杯”竞赛的基本逻辑。主体赛中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等理工科作品,凝聚着各高校学生科研团队的智慧。大赛通过合理设置授奖比例,引导学生进一步聚焦基础学科研究,进一步瞄准国家科技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领域,沉下心来精耕细作、深挖细研。大赛设置累进创新专项奖,专门奖励那些连续多届针对同一主题持续研究的作品。参赛学生们在机械控制、信息技术、数理、生命科学、能源化工等各领域产生了许多新发现、新创造,其中不乏能为我国高新产业发展、国防建设所用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许多优秀作品在终审决赛期间举办的竞赛成果转化对接活动上,得到了相关领域投资者的关注和青睐。
在贵州大学西校区体育馆举办的第十八届“挑战杯”竞赛终审决赛作品成果展上,除了“酷炫”的理工科展位,带着厚重人文社会关怀的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展位也人头攒动。
与往届不同,本届“挑战杯”竞赛号召大学生到基层一线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形成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参赛,在评分标准上进一步增加实践经历的比重。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变革,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社会实践,通过实践出真知、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社会实践调研报告打通传统学科壁垒,要求学生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任务,分为发展成就、文明文化、美丽中国、民生福祉、中国之治5个大组提交作品、进行评比。涌现出的优秀作品现实导向性更强了,提出的对策建议更实了,大赛的育人效果进一步彰显了。
为更多优秀学子提供展示舞台
长期以来,“挑战杯”竞赛以其高水平的办赛质量赢得广大高校师生的认可。为进一步鼓励更广大学生尤其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学生在全国舞台上比拼交流,与上届相比,第十八届“挑战杯”竞赛增加了233个国赛作品推报政策性名额,重点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基础较弱的省份倾斜,要求这些名额定向给到那些在上届竞赛中没有任何作品推报至国赛的高校,每个高校限1件。每个作品名额就能点亮1所高校,这是提升赛事群众性的一项创新举措。
同时,大赛进一步优化奖次结构,适当提升特等奖、一等奖获奖比例,提升学生们的参赛获得感。主体赛参与高校数量、参与学生人数较上届大幅增加,报送国赛的内地作品数1745件,较上届增加约17%,入围终审决赛的内地作品数690件,较上届增加近一半。这让更多学生有机会、有动力参加比赛。
听见科创经验和梦想的声音
长春、扬州、厦门、长沙、西安……今年3-4月,大赛组委会在全国分区域举办了5场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科技创新暨第十八届“挑战杯”竞赛工作培训班,来自全国32个省级团委、640余所高校的750余名团干部、科技创新指导老师等参加培训交流。从政策解读、赛事辅导、经验分享、分组讨论到实地调研,培训班为大家提供了交流科创经验机会,为校、省两级赛事全面顺利举办提供了帮助指导。
“创青春”公众号上,每一篇省级赛事集锦的宣传推文动辄数万浏览量,频频掀起赛事热潮,不同省份和学校互学互鉴、共同提高服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水平。“榜YOUNG说”专栏定期发布往届“挑战杯”国赛特等奖获得者的成长故事,讲述他们的科创经历和强国梦想,许多科创学子从中受到启发和激励。“科创筑梦 挑战未来”成为攀登科学高峰、有志科创报国的青年发出的时代强音。
以公平公信保证大赛的生命力
为青年科创学子打造公平的比拼擂台、让真正优秀的作品在比赛中脱颖而出,是“挑战杯”办赛者持之以恒的努力目标。
目前,竞赛形成了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组织格局,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组织委员会、评审委员会、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评审监督委员会、秘书处等各自职责作用。在非高校单位机构中组建涵盖文理科的具有高级职称、权威、多元的庞大评审专家库,建立评委抽选及邀请工作“互盲”机制,确保评委信息制度性保密。
竞赛组委会将评审工作作为比赛的重中之重。组织专班开展国赛作品形式审查,网络预审阶段即要求所有作品提交权威平台查重报告及公示材料。召开资格评判工作会议,坚持从严标准,取消5件存在问题作品的参赛资格。终审决赛正式答辩前发布工作安排,组织参赛团队按组别进行线上抽签,确定答辩顺序。采用电子打分系统,各组评审结束后,评分表由评委本人签字密封,交竞赛组委会封存。答辩过程全程录像并通过内线直播,学生可在观摩教室在线观看其他组别答辩情况,无形中形成了对参赛团队、评委、组织方的多元监督。答辩全程由国家公证人员现场监督公证,结果报竞赛领导小组后即公开发布。结果公布后,保留1个月的质询投诉期,形成严谨闭环。通过一系列制度和措施保障,第十八届“挑战杯”竞赛以公平、公信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陈浩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姗姗 记者 李雅娟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