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你们长眠,我们常念 这个清明节,他们与烈士在一起

发布时间:2024-04-07 15:24:00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何水娃子、周兴娃子、白二娃子、田桃女子、三女子、任林女子……”在位于四川省通江县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102米的英烈纪念墙上,镌刻着7823位烈士姓名,其中有202位“娃子”、76位“女子”。

  “为什么他们的名字都叫‘娃子’‘女子’?”在烈士陵园讲解员彭香的印象里,总会有孩子提出这个疑惑。

  “‘娃子’‘女子’是川东北人家对小辈的乳名称呼,他们是红军小战士,牺牲时不过十几岁的年纪。”彭香说。

  通江,是红军入川第一城、川陕苏区首府。从1932年12月到1935年3月的两年多时间里,川陕革命根据地曾经历过200多场战役战斗,无数革命先烈为了红色信仰,将生命留在这里。在烈士陵园,长眠着25048名红军烈士,其中无名烈士17225名,是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处烈士陵园。

  从山腰的铁血丹心广场,到山顶的英烈纪念墙,拾阶而上,这段路,彭香不知走过多少遍,红军烈士的故事不知讲述过多少遍,陵园的一座座墓碑、一草一木都深深印在她的心里。

  “这座烈士纪念碑,墓碑正中竖刻‘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右侧为上联‘为工农而牺牲’,左侧为下联‘是革命的先驱’,横批为‘万世光荣’,墓碑正上方镌刻有镰刀斧头图案,墓碑左右两侧是两门用石头雕凿的石炮,寓意红军将士永远进击、永不休止的钢铁意志……”这个清明节,彭香向前来拜谒革命先烈的游客继续讲述着。

  一早阴沉的天空逐渐放晴,阳光洒在一排排白色墓碑上。在无名烈士墓区,每座墓碑上都只刻有一颗鲜艳的红色五角星。

  来自通江李先念红军小学的学生正一笔一画为五角星描红。这个祭奠革命先烈的传统,学校已经持续了13年。

  多年来,依托临近烈士陵园的地域优势,学校将此作为红色育人基地。通江李先念红军小学副校长李思媛说,在每年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重要节点,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徒步10公里重走红军路前往烈士陵园。在这里,学生们开展祭扫活动,吃玉米面窝头、清汤素菜等忆苦餐,亲身体验红军生活的艰苦。

  每年9月30日烈士纪念日这一天,学生们也会将暑假期间的所见所闻讲给烈士们听。“是当年革命先辈的英勇牺牲才换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通江李先念红军小学五年级学生王子颖说。

  如今,自幼耳濡目染红军故事长大的王子颖已成为烈士陵园一名红色小讲解员,走在千秋大道上、驻足守陵石前,将熟知的红军故事一次次讲给更多人听。

  在学生们离开无名烈士墓区后,每座墓碑前都多了一张卡片。

  “革命先辈,谢谢你们!让我们拥有现在美好、幸福和温暖的生活。”

  “我想对英烈说句话:是你们的铮铮铁骨,托起明天的太阳,是你们用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铸就祖国的辉煌。”

  “革命先烈,我想对您说:您的英勇无畏,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您的奋斗和牺牲,为我们铸就了光辉的未来。我们将继承你们的意志,为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不断努力奋斗!”

  ……

  这是后辈讲给先辈的话,草影映在卡片上,随风摇曳,仿佛是先烈在抚摸、阅读这一段段穿越时空的文字。

  3岁的娜娜身着迷彩军服,站在齐身高的墓碑前,学着哥哥姐姐的动作一笔一笔认真为五角星描红。描完,她抬头看向身旁的妈妈,一脸自豪。

  在娜娜的妈妈看来,孩子也许还不太懂这样做的真正意义,但希望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用她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祭奠先烈。为了这次祭奠,娜娜一家特地驱车两个小时从南充仪陇赶来。

  这个清明节,在这座已有90年历史的烈士陵园里,来此的男女老少都会献上一支菊花,在墓碑前静静伫立、默哀,望向墓碑上一个个名字、一颗颗红色五角星。

  在吴展烈士墓后,摆放着一盆兰花。彭香说,这是吴展烈士家人特地从安徽老家带过来的。

  吴展是安徽六安人,黄埔军校一期学员,曾任红四军第十师参谋长。1931年,吴展由中央派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开展工作,从此与家人失去联系。

  新中国成立后,吴展家人收到吴展的烈士证书,但始终不知道他牺牲于何时、安埋在何处,一直苦苦找寻。

  直到2010年,吴展烈士后人偶然在网上看到一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照片,其中一张照片的墓碑上刻有“吴展烈士之墓”字样。

  2011年,83岁高龄的吴展烈士之子吴方宜和几位亲人风尘仆仆来到烈士陵园,将从安徽老家带来的一抔土、一瓶水洒在烈士墓上。

  “他想让父亲再闻一闻故乡泥土的芬芳、再尝一尝家乡河水的甘甜。”彭香说,吴方宜老人跪在父亲墓前,抚摸着冰冷的墓碑,隔着时空倾述长达40多分钟,父子二人时隔80多年得以“相见”,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帮助烈士找到亲人的故事感动着无数人,也成为烈士陵园工作人员的心愿。2018年,烈士陵园与媒体合作正式发起“红色血脉——寻找革命烈士后人”公益项目,经过不懈努力,迄今已找到46位烈士后人。

  彭香说,在寻亲的烈士后代中,有步履蹒跚的耄耋老人,有寻根溯源的三代晚辈,还有不远千里奔赴而来的海外华侨,他们的找寻让她看到的是一个家族延续几代人的坚持。

  2021年4月,彭香曾接待一位特殊的老人——百岁老红军王少连。凝视着英烈纪念墙,坐在轮椅上的王少连口中反复念叨着“壬娃子、壬娃子”,那是玉娃子王少连的哥哥。

  1933年,12岁的玉娃子和14岁的哥哥壬娃子一起参加儿童团。反“六路围攻”期间,部队被敌人打散,从那时起,壬娃子再没了音讯。这一找,就是近90年,可一直无果。

  彭香说,望着那面刻满战友名字的纪念墙,王少连老人泪眼婆娑,每看到一个“娃子”,老人都会停下来,哽咽地说:“我是玉娃子,玉娃子来看你们了。”

  这一段跨越时空的倾诉,也让彭香潸然泪下。

  回首来时路,革命胜利的背后,是万千先烈的牺牲。一位游客说:“一颗颗红五星是你们的忠诚,一次次描红是我们对你们的思念!”

  1934年11月,红四方面军党政工作会议在通江县毛浴镇召开,会议制定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十六字”训词。如今,这16个字成为新时代巴中城市精神,在一代代巴山儿女中继续传承和践行。

  英魂不泯,浩气长存。你们长眠,我们常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川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