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一城一策”,让城市更健康(健康中国奋发有为)
开栏的话
健康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国家民族的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健康中国建设驶上“快车道”,人民健康得到全方位保障,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守护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本报健康版今起开设“健康中国奋发有为”栏目,多角度展示中国在健康领域的新发展、新成就,敬请关注。
城市是人民健康和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65.2%,超过半数人口都住在城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近日,《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2》公布,我国城市的健康状况发生了哪些改变?该从哪些方面推进健康城市建设?课题组和相关专家从研究和对策角度提供了参考答案。
近3年全国城市健康指数呈稳步上升态势
自2020年3月启动以来,“清华城市健康指数”已连续3年发布多期研究成果。今年的报告首次实现了对中国29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全覆盖,通过分析挖掘与健康相关的时空大数据,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的“健康画像”。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院长姜胜耀表示,“清华城市健康指数”基于多源大数据,构建了可度量、可比较、可落地的城市健康水平评价标尺。课题成果可协助各级政府在健康问题上研判发展趋势、塑造独特优势、提升治理效能,为健康城市建设的“中国方案”提供智力支撑。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高级研究专员李栋介绍,《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2》(以下简称“指数”)是基于2021年的数据信息开展中国城市健康水平的综合测评,设计了六大评价版块(健康服务、健康产业、健康行为、健康设施、健康环境、健康效用),包含17个评价领域(二级指标)和39项评价项目(三级指标)。
结果显示,近3年全国城市健康指数呈稳步上升态势,引领级、优质级城市数量持续增加,追赶级和发展级城市数量逐渐减少。大城市健康指数整体优于中小城市,但中小城市指数增速较快。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深圳位列大城市组的前五名,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的人群健康水平优势显著。
不同评价版块的结果各有特点,如大城市的健康效用指数呈现“东高西低”。李栋解释,“健康效用”主要纳入3项指标:传染病防控、慢病管理、体质水平,存在地域差异的主因在于居民体质达标水平,华南、西南城市居民体质水平还需重点提升。在健康服务方面,北京市和长三角、长江中游、珠三角地区城市健康服务水平较高。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城市优势体现在基本医保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北京市、长江中游地区城市优势则体现在人均政府卫生健康支出上。
养老设施不足的短板亟待弥补
近3年来,中小城市健康指数增速较快,与大城市差距逐渐缩小。湖州、衢州、威海、黄山、本溪位列中小城市组前五名。整体看,中小城市健康水平表现相对平均,有三成还处于落后状态;从地理分区来看,东部地区中小城市平均分数第一,且增速第一。
健康环境是中小城市的优势,排名靠前的城市主要有三亚、景德镇、林芝、龙岩、防城港等34座城市。
社区是城市居民健康的最基本保障单元。居民在社区中的生活行为、社区卫生服务等都是重要的健康影响因素。李栋介绍,课题组通过对连续5年覆盖全国的健康设施大数据进行分析,评估了全国约71万个社区周边1公里内拥有的医疗设施、养老设施、体育设施和公园情况,从而衡量社区健康设施完整性是否达标。
从全国来看,大城市、东北城市的社区健康设施完整性较高,东北城市健康设施完整的社区占比为47.54%,高于其他地区。虽然近5年大城市、中小城市社区健康设施完整性均呈现改善趋势,但仍有约58%的社区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健康设施不完整的社区中,绝大部分社区缺乏养老设施(94.7%),而缺乏公园设施、体育设施、医疗设施的社区占比均呈稳步下降态势。
“举例说,北京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养老设施数量虽然逐年增加,但增量设施集中在中心城区,且依然布局在成熟完善的社区周围,2019至2021年北京每3个新增的养老设施中,只有1个建设在健康设施不完善的社区周边。”李栋说,在这种情况下,单纯靠市场调节机制难以填补短缺,需要政府多加引导,并对社会化养老机构制定针对性的激励措施。
“城市健康的研究和其他城市研究最大的不同,在于城市健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评价理念,更要推动‘一城一策’‘因城施策’的城市健康差异化发展模式。”李栋表示,改善城市健康状况不仅是医疗机构、市政设施的简单组合叠加,更是一套通过信息串联,提供整体性、长期性公共健康服务的城市级保障系统。因此,理想的城市健康评价指标不应该是固定不变的,而应随着目标、需求、信息资源和发展阶段的变化合理更新,才能发挥好对政策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监测评估的重要作用。
健康让城市更有吸引力
在《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2》城市排名中,北京市、成都市分别位居全国第一名和中西部地区第一名。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爱卫处处长汤伟民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北京市深入推进健康北京行动,全方位全周期提供健康服务,保障群众健康,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户籍居民平均期望寿命由2017年的82.15岁增长到2021年的82.47岁,居民婴儿死亡率由2017年的2.29‰下降到2022年的1.26‰,孕产妇死亡率由2017年的5.68/10万下降至2022年2.97/10万,主要健康指标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这句话不只是成都市民的共识,还吸引着越来越多外地人流入成都。”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黄辉说,因为健康,成都的吸引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黄辉介绍,成都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从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度统筹健康城市工作:规划先行营造健康城市优美环境,包括加快呈现城市大美形态、稳步提升城市居住环境、创新打造城市健身场景;改革驱动升级健康城市服务体系,包括推进“三医联动”系统集成改革、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推动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万千细胞筑牢健康城市坚实基础,包括夯实健康城市建设基础、推动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着力培养全民健康意识。
“目前,成都市绿道里程达1.7万公里,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健身的新场景。”黄辉说,2022年成都利用城市“剩余空间”打造了109个“社区运动角”,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52平方米。2022年,成都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2.9%,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42.4%,累计建成健康街道(镇)145个、健康社区(村)515个、健康单位901个、健康家庭近万个。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