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国内

与侨结缘 这群00后迷上了归侨口述史

发布时间:2023-09-01 14:40:00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这群00后迷上了归侨口述史(侨界关注)

  对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的大二学生卜庆奥来说,刚刚结束的暑假充满“侨”味:阅读《菲律宾华人通史》《菲律宾华侨史》《福建省志·华侨志》等历史文献,整理菲律宾归侨口述历史访谈问题提纲……作为厦大归侨口述历史项目的参与者,卜庆奥和同伴们希望能为即将开始的新一轮归侨口述历史访谈做足准备。

  自2019年起,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副院长高艳杰带领一批学生开启厦大归侨口述历史项目,对厦门的东南亚归侨口述历史进行抢救性挖掘和研究。“参与项目的学生都是00后。没想到,年轻的00后们因此与侨结缘,与归侨老人们产生了神奇的交集。”高艳杰说。

  留下关于归侨的印记

  “2019年冬天的一堂课后,高艳杰老师告诉我们,他了解到厦门有一群印尼老归侨,他们的人生经历与中国的发展紧密交织,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抢救性口述史采访,留下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同学们一听特别兴奋,几乎全班都想报名参与。”23岁的梁倩玉清晰记得自己与归侨口述历史项目结缘的情景。

  3年多前,梁倩玉是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的一名大二学生。对那时的她来说,华侨华人是一个相对陌生的群体,为数不多的接触是逢年过节作为学生代表去看望学院的退休老教师,其中不少是东南亚归侨。

  厦门大学由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则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设立的东南亚和华侨华人研究机构。

  “学校与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让在这里读书的学生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华侨、了解华侨,更好地研究并传承华侨历史文化,是我的一份责任。而且,在厦门生活着一群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从东南亚回国的归侨,他们经历了早年东南亚局势的动荡变迁,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发展,如今大多处于高龄。他们的人生故事不应随着时间推移而被遗忘,我们应当在历史中留下他们的印记。”高艳杰说,怀着这样使命感,他带着一群00后学生,开启了归侨口述历史项目。

  从搜集历史资料、学习口述史访谈方法,到确立访谈名单与问题,再到采访归侨、将访谈录音整理成文,实际工作中的困难比00后们想象的更多。

  “我们访谈的第一批印尼归侨大多讲闽南话或粤语,口音浓重。而且他们普遍年事已高,身体不是很好。有的老人坐在轮椅上,说话断断续续,我们只能半跪在轮椅边,凑近了与老人交流。老人们很欢迎我们,也很乐意分享自己的故事。这让我更深切地意识到采录这群归侨的口述资料是多么紧迫。”23岁的石宇韬同梁倩玉一样,是参与归侨口述历史项目的首批学生之一。来自侨乡广西防城港的他,凭借会说粤语的优势,在2020年冬天至2021年夏天,采访了近20位印尼老归侨,并在之后和同学们整理校对了20余万字的文稿。

  “尽管我从小在侨乡长大,但过去很少关注华侨华人这个群体。归侨口述历史项目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真正走近华侨华人,并对侨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石宇韬说。

  平凡人生也有动人微光

  从2019年项目启动至今,高艳杰带着学生们完成了近30位归侨的访谈工作,访谈对象从最初的印尼归侨扩展到来自泰国、菲律宾等东南亚多国的归侨。

  “同学们根据不同国家归侨的特点,确定了不同的访谈重点。比如,对印尼归侨的访谈侧重于他们归国之后的融入与认同,对菲律宾归侨的访谈则聚焦他们在跨文化背景下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观察与认知。”高艳杰介绍,为了更好开展归侨口述历史的采录与研究,00后们做了大量功课。其中,阅读文献,熟悉相关国家以及当地华侨华人的历史,是重要一课。

  对于专业课程之外的侨史“加课”,00后兴致很高、兴趣很浓。

  “归侨口述历史项目几乎贯穿了我整个大学4年的学习生涯。我和同伴们做了很多努力来突破专业壁垒,走进这个曾经陌生的研究领域。”刚从厦门大学本科毕业的张雨微在大学期间参与了近10位泰国归侨的口述历史访谈及整理。她记得,每次结束一两个小时的访谈后,她和同伴们往往需要花费两周左右的时间,才能将访谈内容整理成一篇质量较高的文字稿。在此过程中,他们不仅要克服归侨口音等语言障碍,还需查阅大量资料,将归侨们的回忆同相关史实进行核对,繁琐程度可想而知。

  但在张雨微看来,收获远比付出更多。“在与归侨老人交流时,我总能从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中学到很多。大部分老人数十年扎根在平凡的岗位上,但当他们说起年轻时毅然回国就是希望能为新中国建设尽一份力,有的甚至不惜放弃海外优渥的生活,瞒着父母登上回国的客轮,那份质朴而炽热的赤子之情深深打动了我。”

  梁倩玉聊起采访过的归侨,也有说不完的故事。最触动她的,同样是归侨们在平凡生活里的默默耕耘与闪闪微光。

  “印尼归侨温文彬爷爷的故事让我至今难忘。1960年,当时19岁的他从印尼西加里曼丹回国,在厦门竹坝华侨农场安家落户,并在1972年成为竹坝学校的一名体育老师。数十年里,温爷爷多次拒绝城里学校的高薪聘请,始终坚守在乡村体育教育一线,带领一批批竹坝孩子爱上体育运动、强身健体。他指导的女排队曾在市级赛事中取得十八冠的战绩。如今,温爷爷已经82岁,因为腿脚不便,平时站立不能超过10分钟,可是在他热爱的乡村体育教育舞台上,他从未退场。”梁倩玉说,这样动人的故事,正是她与其他00后迷上归侨口述史的重要原因。

  为侨史研究注入新鲜血液

  如今,归侨口述历史项目的接力棒传到了卜庆奥等新一批00后手中。这次,他们将目光锁定在菲律宾归侨这个群体。

  “菲律宾归侨在不同历史时期选择回国的原因是什么?他们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带着满满的好奇心,卜庆奥将在新学期开始归侨口述历史访谈工作。在她看来,归侨连接着过去和未来,拥有独属于他们一代人的记忆。不同于其他史料,口述资料生动记录了归侨的经历、迁移故事和生活经验,让后代能够更好地铭记并传承祖辈的精神。“国内归侨群体较为庞大,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留下更多归侨口述史资料,也为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尽一份力。”

  令高艳杰欣慰的是,越来越多00后主动加入归侨口述历史项目,成为归侨历史的记录者、研究者和传播者。“随着时间流逝,即便在一些归侨家庭内都存在代际鸿沟,年轻一代对祖辈的归国历史知之甚少,家庭内部很少谈论那段归国经历。而00后们的加入为侨史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更让人高兴的是,不少参与口述历史访谈的00后还将自己的人生规划与华侨华人研究联系在一起。”

  2022年夏天,石宇韬从厦门大学毕业后,选择赴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并将东南亚华侨华人的发展变迁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参与归侨口述历史项目的经历,让我更深入地了解归侨群体,也因此迷上了华侨华人研究。无论是远赴海外打拼求生的韧劲还是走到哪里都对中华文化的坚守,华侨华人身上有太多故事吸引着我。”石宇韬说,接下来,他打算申请读博,将华侨华人研究作为今后的职业方向。

  那段沉浸在归侨口述历史中的时光,也在梁倩玉心中留下烙印。如今她已是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东南亚研究方向的一名博士研究生。课余,她仍会翻出精心整理收藏的归侨口述历史资料,与那段侨史“隔空对话”。她还与访谈过的多位归侨老人保持着联系。“今年暑假,我去东南亚旅行。这是我第一次去印尼,我专门选择了雅加达和泗水这两座城市,因为那是我访谈过的归侨老人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我想去走一走看一看,更近距离地触摸与侨有关的印记。”梁倩玉说。

  严 瑜

(责编: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