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副中心剧院探索行业新模式
北京城市副中心绿心公园内,京杭大运河北端沿岸,一座“文化粮仓”正待开启。
2019年10月,设计理念源自通州古粮仓和运河船帆的城市副中心剧院(北京艺术中心)开工建设。剧院包括1800座歌剧院、1550座音乐厅、1000座戏剧场、500座小剧场、650座绿心露天剧场以及排练厅、国际文化交流、艺术展厅、公共休闲等公共服务用房,与周边的图书馆、博物馆共同配套有商业、共享空间的大型艺术中心综合体,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集文艺演出、展览展示、艺术普及教育、文化交流体验功能于一体。
高品质硬件设施传承艺术
剧院由北投集团代建,2020年明确国家大剧院以业主身份参与城市副中心剧院项目前期建设工作并成立了筹备组,负责优化完善功能、配合深化设计、参与工程建设、筹备运营管理四大方面的工作。
“2021年年底,城市副中心剧院完成二次结构砌筑、外立面亮相,目前,与工程建设密切相关的机电、舞台设备正在进场安装。”筹备组副组长徐奇介绍,今年年底,剧院将陆续完成室内机电、舞台设备安装及精装工程,开始设备的调试和试运行,预计明年年底具备正式开业运营条件。
从坐落在长安街南侧的国家级表演艺术殿堂,到位于台湖的舞美艺术中心,再到如今建设中的“文化粮仓”,“一院三址”的格局为国家大剧院开创了全新的发展空间。城市副中心剧院将传承高品质、高水准的国家大剧院艺术标准,国内外优秀剧目可以在这里无缝落地。以城市副中心剧院的歌剧院为例,它的舞台机械设备配置模数与国家大剧院歌剧院一致,这意味着同一部作品的舞美道具可以在两座剧院间迅速切换,大大提高装台排演的效率。
扎实的高品质专业硬件设施对剧院来说至关重要。“在建筑设计中,剧院建筑比其他普通建筑要复杂很多,除了舞台专用设备,还有建筑声学对精装设计、材料和设备噪音的苛刻要求。”徐奇说。从规划设计初期开始,声学设计的考量就被包括其中,目前,比利时卡尔声学设计事务所和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声学所两支国内外顶尖团队共同参与剧院的声学设计,根据各厅堂的不同使用需求广泛听取国家大剧院十五年运营实际经验,特别是汲取剧院艺术家在演出中的亲身感受,“厅堂的空间形状是曲面还是平面、要高一点还是矮一点,吸声、反声材料和面积如何确定,这些都需要全面详细地考虑。”
差异化运营,关注年轻群体
在坚定守正的基础上,城市副中心剧院还将进行创新的差异化运营定位,构建高水准、包容开放、年轻充满活力的艺术产品生态。“会更多关注年轻群体。结合副中心未来的发展规划,城市副中心剧院将定位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文化建筑。”徐奇说。在演出内容上,除继续保持国家大剧院聚焦的“歌乐舞剧戏”优秀作品外,城市副中心剧院将在音乐剧、杂技、爵士乐等门类上进行拓展。
这里的绿心露天剧场得天独厚,它在建筑物之外,周边树木森森、碧草茵茵。“现在,户外音乐节等消夏音乐会很受年轻观众喜欢,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我们期待绿心露天剧场能在户外音乐节的方向上做一些探索和突破。”徐奇说。
外观和细节融汇运河文化
运河文化在这片土地的根脉里滋养流淌:博物馆与船帆,图书馆与银杏叶,剧院与运河粮仓,外形上,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与运河密不可分。运河的元素还潜藏在许多动人的设计细节中,比如城市副中心剧院音乐厅里那架来自奥地利里格尔公司的管风琴,它采用了律动流水的曲线元素,外部造型更加柔和灵动,恰似运河的粼粼水波,“无论硬件设施,还是策划运营,城市副中心剧院都将体现出副中心的地域文化和运河元素。”徐奇说。
随着剧院建设的不断推进,更多创意构想被进一步探讨:运河的游船可否专设一站,让游客下船便能直接走进剧院?历经十年锤炼的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运河谣》等饱含运河元素的作品能否驻场演出?国家大剧院自有的管弦乐团、合唱团等“两团两队”艺术家资源是否可以进驻?“在城市副中心剧院设计早期,我们已经有过考虑,除了排练厅,我们还参考了国外驻团音乐厅的设置,给‘两团两队’的艺术家们配备更加方便的设施,便于艺术生产创作。”徐奇说。
以“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为理念,以“统筹运营、相互协作、有分有合”为思路指导,以“提升公共文化效能和服务管理水平、补齐区域文化建设短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建设目标,在落实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的过程中,城市副中心剧院将发掘亮点,明确方向,为行业探索具有示范性、引领性、可供借鉴及复制的创新型剧院管理模式。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