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让“创新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原标题:让“创新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今年,辽宁中化沈阳化工研究院化工新材料中试基地刚完成锂电池铝塑膜外层胶项目的试生产与工业化生产,已供应下游客户使用。“去年共完成中试项目8个、产业转化项目5个,均为补短板产品,中试研究及产业孵化效果显著。”沈阳化工研究院院长胥维昌说。
科技成果只有产业化才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近年来,辽宁省高度重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按照政府搭台、市场主导、供需结合、精准对接的思路,围绕科技成果转化道路上的堵点、痛点与难点,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与模式,构建全社会参与、全链条贯通、全要素组合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体系,加快促进辽宁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辽宁落地转化,取得明显成效。
去年,全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本地产业化率达到53.6%,比2020年提高3.2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达到54.26%;截至目前,全省认定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791亿元,同比增长26.9%,单项技术合同成交额平均468.6万元。
产业化率的提高得益于政策措施保驾护航。为加强源头激励,辽宁省出台《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辽宁省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实施方案》《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奖励性后补助实施细则(试行)》等多项政策,不断健全完善辽宁省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产业化率提高还得益于辽宁省在打通中试验证环节方面的努力。中试是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辽宁过去的“短板”。为此,辽宁省印发《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项目管理办法》,引导和规范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发展,逐步构建重点领域全覆盖的中试服务网络;围绕精细化工、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建设了4家典型示范中试基地和18家省级中试基地,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中试验证服务能力;支持中试基地开展中试项目,今年共支持基地建设类和中试验证类科技计划项目40项,支持金额达1亿元,加快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深入校企合作、畅通转化渠道,有力促进了产业化率提高。为解决高校院所与企业信息不对称难题,辽宁省搜集、整理全省高校院所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九大领域科技成果3467项,通过科技服务机构等面向省内企业推广、发布。组织开展“中国创新挑战赛(辽宁)”“科技成果直通车”“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撮合对接会(大连站)”等撮合对接活动,畅通转化渠道。支持和引导社会化科技服务机构开展市场化、专业化、精准化对接路演活动,为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搭建桥梁纽带。
技术转移体系的不断完善也是产业化率不断提高的重要推手。辽宁省全力推动东北科技大市场建设升级,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助力建设丹东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辽阳科技创新中心等区域服务平台,推动地方成果产业化和技术创新;加强技术转移机构、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机构载体建设,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水平,全省共有机构载体407家;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辽宁)建设,开展技术经纪人、经理人、科技成果评估师等技术转移服务人员培训,累计培训技术转移人才近3000人。
今年,辽宁省探索开展成果转化类“揭榜挂帅”,为装备、化工、材料、环保等领域的企业提供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共支持成果转化项目6项,支持金额3000万元,转化合同金额达8530万元。鼓励和引导省内企业转化落地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去年和今年总计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性后补助项目81项,支持金额达4210万元,极大激发了企业转化科技成果的热情。一批转化金额高、资金投入大的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将重点突破相关领域的“卡脖子”技术问题,项目投产后销售收入可达几十亿元。
短板补齐,链条畅通,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驶上“快车道”。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