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儿”电视剧,让北京更有魅力
近年来,为加快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北京不断深耕新耕“北京模式”,助力推出了一系列京味儿题材精品力作,其中《正阳门下》、《正阳门下小女人》、《情满四合院》等都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京味儿”文艺作品。作为曾参演过多部“京味儿”电视剧的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李光复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京味儿”文化情有独钟,而作为“正阳门系列”的编剧、制片人和演员,“牛爷”郝金明说自己这么多年一直在用心爱北京,在他看来,京味儿是各种地域文化在北京沉淀之后的精髓。
近日,著名表演艺术家李光复和郝金明做客人民网北京频道“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系列访谈”,畅聊他们心中的京味儿电视剧和京味儿文化。
李光复:我心中的京味儿就是要有北京的个性
主持人:两位老师能否谈谈,你们自己心目中的京味儿是什么味儿呢?
李光复:我觉得京味儿就是要有北京的个性。我是北京人艺的,北京人艺的风格里面的第二条,就是浓郁的地域特色。我们创作的东西一定要有地域特色。当然,我们也演过别的地方的戏,比如河北保定的、东北的,是哪一个地域的就要有哪一个地域的特色。我们演的老北京的戏比较多,比如话剧里面的《茶馆》《天下第一楼》《骆驼祥子》,一数数一大堆。电视剧也是,写北京地域文化还是有传统的,比如《正阳门下》《正阳门下小女人》《情满四合院》《传奇大掌柜》,再早一点还有《天下第一楼》等等,一数还有好多。大家都非常喜欢。喜欢它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北京的味道,越是地域的,就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
郝金明:京味儿是各种地域文化在北京沉淀之后的精髓
主持人:郝金明老师,也是大家熟悉的“牛爷”,您理解的京味儿是什么呢?
郝金明:我们说京味儿,首先是地域。我介绍一下我自己,六辈儿的北京人,您要问一声您祖上是哪儿?山西人。北京因为是“都”,所以东西南北中的人都聚集在这里,就形成了北京地域特色。北京地域特色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全国各地域的文化在北京沉淀之后澄出来的精髓。京腔儿之所以地道,因为它非常简洁地就能把问题讲明白,非常干练地用几个字就能把情绪带到,这就是我认为的京味儿文化的精髓。
李光复、郝金明:创作“正阳门系列”,讲述北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主持人:我们知道李光复老师是北京人艺的演员,演过很多话剧,也演过很多的京味儿电视剧,您觉得哪一部和您心中的老北京的感觉、印象贴合得最近呢?
李光复:要说我比较喜欢的,又比较接近的还得说是《正阳门下》。在这之前,《天下第一楼》我也演过,之后我也演过一些,我觉得《正阳门下》比较完美地贴合我心中的老北京的感觉,从编剧到导演到制作,到演员的整体创造,很小的一个角色都很出彩。
主持人:郝金明老师是《正阳门下》《正阳门下小女人》的编剧、制片人,还是演员。这个系列的电视剧非常受欢迎,我们想了解,您为什么要写这一系列的电视剧呢?
郝金明:刚才在路上,我跟李光复老师还在说,2003年拍《天下第一楼》的时候就是李老师带着我去拍的。我们在2003年的时候就共同演过《天下第一楼》这个京味儿戏。当时我演那个角色是一个老字号的掌柜。刚才您问我为什么要写《正阳门下》,其实特别简单,因为我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我还是这时期非常活跃的一分子,我看到了我们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因为我知道我们的昨天,我更生活在今天,而且在写这部戏时候我就已经展望到了我们的明天,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这种创作的冲动催得人睡不了觉,不写很难受。有了这个冲动,再跟李光复老师商量之后,我的第一稿就出来了,拿给李老师,李老师给我挑了一、二、三、四……一堆毛病,挑得我都灰心了。但是,李老师说这个故事非常好,是故事的讲法不行,要按电视剧的逻辑去写。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一步一步地把这个本子反复进行了调整,最后才呈现给广大电视观众。后来,因为改革开放30年,我们要讲一个北京小伙儿怎么走向成功的故事,在这个定位下,我们又有了《正阳门下小女人》这部戏。到现在为止改革开放45年了,我和李老师已经共同创作完成了《正阳门下年轻人》。
李光复:观众不需要记住我,记住我演的角色才令我最高兴
主持人:您二位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演了这么多京味儿电视剧的角色之后,会不会时常地从这些人物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呢?
李光复:是的,比如说《正阳门下》《情满四合院》,你就生活在当时那个年代,很多东西都会借鉴过来服务于这个人物,这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更深刻的东西,就是我向来都说每一个人物里面都有我的生活态度。编剧是一度创作,导演是二度创作,而我认为,到演员这儿是三度创作,剧本里面没有完全体现的或者已经暗示了、牵了头了,我要用我的生活经历、我的感受、我的判断、我对于时代、对于人物的理解,我要把我的生活态度加进去。不光是京味儿电视剧,所有的戏都是这样的。所以我特别强调,包括颁奖给我的时候,我都说我不太希望观众记住我叫什么名字,如果观众能记住我演的那个角色叫什么名字才是我最高兴的。
郝金明:其实这些年轻演员都是来自东西南北中各个地方,并不全是北京人,李光复老师在现场忙完自己的戏之后,天天就给这些孩子们聊北京,给他们聊,你这段戏要是北京人该怎么演,他把每个角色全给复制一遍,让孩子们看看。孩子们自身的形象和他们自己的创作,再加上李老师给他们讲的北京人的表现状态,最后才达到了表演的要求。
李光复、郝金明:京味儿不局限于京城,它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民
主持人:说了这么长时间的北京题材的电视剧,也有人会担心,北京题材的电视剧,除了北京人,其他地方的人爱看吗?京味儿电视剧能不能走出北京,或者是能不能走出北方呢?您二位有没有过这样的担忧呢?
李光复:之前有这样的说法,我一直是反对这种说法。刚才我讲了,越是地域的就越是全国的。你说你是一个中国人,这不准确,你是中国哪个地方的人?我是北京人,你是北京哪个地方的?我是东城的,你说你是东城的,这就明确了。我是龙须沟的,龙须沟那个北京人和东城那个北京人可是不一样的。居住群落在历史上是不一样的,所谓东富西贵、南贱北贫。住在东边的商贾人家比较多,当然也有一些官府,住在西边的是达官显贵,东西城讲的是官话。所以,东西南北中整个人群的构成不同,你就要演出那个个性来,包括语言都是这样的。现在有一个误区,一说北京文化,老说南城,其实是不对的,甚至它的主流都不在南城,主流在东西城。《正阳门下》写了关于古董的故事,通过古董写他们的家国情怀,爱国心。我在这个戏里面演那个“破烂侯”,收破烂儿,实际上是一个大收藏家。郝金明老师是收藏家,我不是,所以我还得向他讨教。其中有那么一场戏,程建军造一个假,拿一个瓶搁那,说侯爷您给瞧瞧,我一看就是假的,说您摸摸,让我摸摸,这是不能摸的。为什么不能摸?这里面学问可大了。搞古董的,假东西不能多摸,摸多了,手就不准了。老得要摸真的东西。我说这剧本没再往下写,我问郝老师,这词我应该怎么说,他让我摸摸,郝老师说,你要说烫手啊!我就明白了,我说我怕烫手。您知道烫手是怎么意思吗?就是由窑里刚烧出来的,能是古董吗?
郝金明:一个好的电视剧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这些故事一定要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民。人民在生活中体验过这些故事,电视剧再讲出来,就活灵活现的,能让观众说这事我遇上过,这事儿我知道,讲的就是观众身边的事儿。
李光复、郝金明:经典是共通的,是跨国界的
主持人:我有一件事我印象特别深,当时到欧洲演《茶馆》是盛况空前,您能不能给我们回忆一下那段经历?
李光复:1979年,我们到欧洲,法国、瑞士、德国这几个地方演《茶馆》,当时心里一点谱没有,法国人知道这老茶馆是怎么回事吗?我们开幕之前还真趴到大幕边上,往台底下看,一点儿声没有,心想,今儿没观众啊?趴那缝一看,满堂满座。等开场演起来,该有的各种反应观众全都有。最后等到大幕合上以后,把我们吓一跳,因为开始“打雷”,大家都问这是什么声?后来翻译说,他们是这样,要喜欢你这个作品,会先跺脚,后来连跺脚再鼓掌,听的声最大的是跺脚,跟打雷一样,这表示他们特别喜欢。
主持人:“京味儿”文化不仅走出了北方,走向了全国,还走向了世界。
李光复:太多了,韩国、日本、新加坡还有欧洲很多国家,美洲的很多国家,全都去演了。每到一个地方都是轰动性的。我们在美国演出的最后一场,票全都卖光了,台阶上都坐满了人,贴着墙站满了人,都来看《茶馆》。
郝金明:就像我们《正阳门下》和《正阳门下小女人》一样,在海外播得好极了,我的一个好朋友,他现在荷兰,也是写书的,有一天深夜,兴奋地给我打来电话,他晚上看戏的时候是我沉睡的时候,他深夜给我打电话,说我们的戏太棒了!所以我就说,不存在“京味儿”戏过不了江的问题,能过江,而且在江那边非常的热闹,效果非常好。所以说经典是共通的,是跨国界的。
李光复:新“京味儿”文化的核心是兼容并蓄
主持人:咱们刚才一直老在说“京味儿”、“京味儿”更多说的是老北京。咱们有没有想过“京味儿”也有着与时俱进的发展,你们有没有想过现在的新“京味儿”是一种什么味道呢?
李光复:我也演过几个新“京味儿”的戏,新“京味儿”加入的是什么呢?是兼容并蓄,老北京人身上也都有这样的特质。北京人局气、厚道、热情,不排外。
郝金明:东西南北的人都往这里来,都想在北京得到发展。您要是爱北京,把心给了北京,北京一定是敞开胸怀容纳你,因为北京人身上具备了五种气节。第一,和气,第二,义气,第三,局气,第四,豪气,第五,正气。
李光复:北京有来自祖国各地、世界各地的人,方方面面的人才,蓝领、白领等等全都汇聚在这里,这里是各种文化的大聚合,有碰撞,有揉和,这样形成了一种新的北京文化,但这种文化的核心还是兼容并蓄。
主持人:说到了新时代的“京味儿”,有没有想到过把《正阳门下》系列接下拍下去,据我所知是有新的计划了,能否给我们透露一下呢?
郝金明:我们现在正在筹备着《正阳门下年轻人》,历史发展到这个阶段,我们就要把故事讲到这个阶段。我们今天面对着我们美丽的北京,如此绚丽的北京,我们要知道它的“三天”,就是昨天、今天和明天,我们不能忘记昨天,而且我们是从昨天,用我们的辛勤汗水把它打扮成今天美丽的样子,我想这是每一个北京人、每一个来北京发展的中国人的共同责任。所以,我想说你爱北京吧,你用心去爱北京吧!你看我们这俩老头儿都是爱了北京大半辈子的人,到今天对北京一聊起来,还是这么热情、这么激动!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