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东港:城市蝶变 向新向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东港区积极扛起驻地区、主城区担当,坚持“全域化谋划、点线面结合、一体化推进”,全域“一盘棋”,全员“一条心”,扎实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和城市精细化管理,向新向美而行,让城市“蝶变”与高质量发展“提速”、民生幸福“加码”交相辉映。
“脱胎换骨”激发城市发展“新活力”
日前,东港区发布城市更新“公开征集令”,面向全国乃至全球,以建立东港区城市更新要素联盟为基础,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东港区城市更新领域,建立多元化更新模式,共同推进东港区城市更新行动。
据悉,东港区将按照“三年行动、五年计划、长期谋划”的思路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互利共赢”的原则,实施12个片区城市更新行动,全面优化提升城市结构和布局功能。2023年至2025年重点实施日照路西片区、海曲公园片区、学苑路北片区、石臼片区城市更新,其它城市更新项目也将根据实际情况分批适时启动。
为进一步提高城市更新市场化水平,形成多元化城市更新模式,实现城市更新资源整合和项目建设运营的良性运作,东港区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面向全国征集社会资本、融资机构、产业运营、技术服务等团队,创新组建“城市更新要素联盟”,助推城市更新高质量实施迈上新台阶。要素联盟组建后,东港区将定期优先向联盟团队推介发布重点项目清单,对于项目储备库中条件成熟的项目,通过项目推介会、研讨会、论证会等方式进行发布,建立联络对接渠道,方便联盟成员及时高效跟进。
“项目建成后,主城区城市发展空间格局将再度优化,城市发展能级将再度提升,城市品质将再度提档升级,城市将激发展现出空前的发展活力。”东港区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李芳叶说。
据了解,全区12个片区城市更新行动初步规划总面积约3.8万亩,估算总投资过千亿元,今年城市更新资金计划投入约为21亿元。
推进城市更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也必不可少。今年,东港区在城建计划中列出了道路建设、园林绿化、环境提升、照明等11个方面、共计130余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计划总投资超16亿元。公共设施的提升、公共化境的优化,也将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添能助力。
摒弃粗放扩张式发展模式,构建城市发展“新骨架”,增生城市发展“新肌理”,以“一隅之巨变”引领“一域之质变”,打造城市未来发展“新策源地”,激发城市发展“新活力”,在探寻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东港区从未止步,一直向“新”而行。
“绣花功夫”持续提升群众“微幸福”
3月3日下午,在山东路与东关北路交汇处,一辆作业中的交通护栏清洗车自西向东缓缓而行,所过之处交通护栏洁净如新,一名环卫工人操作着一辆环卫电动高压冲洗车进行人行道的尘土冲洗,往南不远处,几名环卫工人在清理绿化带内的落叶。百米内这一派“擦亮”市容市貌的忙碌场景,不禁让人产生生活在这座小城的愉悦感和幸福感。
“市容市貌越来越好了,走到哪里都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这是老百姓想要的城市环境,也是全国文明城市应该有的样子。”家住附近的市民厉虹说道。
今年,东港区将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推进智慧赋能,聚力构建“以机械化洗扫为主、人工保洁为辅、全天巡回清扫捡拾”的联合作业模式,持续提升城区环卫精细化管理水平和环卫保洁工作质效。
连日来,在城区道路、公园绿地等处能够时常见到园林工人手持水管对着绿化苗木“挥挥洒洒”的场面。随着气温的升高,绿化苗木也进入了返青生长的关键时期,为保障绿化苗木的正常生长,东港区集中开展绿化苗木“返青水”浇灌行动。
“日均出动养护人员80余人、洒水车辆30余车次、浇灌面积约18万平方米,对市区主次干道、公园绿地等公共绿地苗木、草坪进行不间断浇灌,促进绿化苗木萌芽返青,努力为群众打造‘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的花园城市环境。”东港区城市管理和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刘莹说。
高质效的城市环卫保洁工作和园林绿化工作只是东港区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冰山一角”。
今年,东港区以“建设宜居城市、打造宜业家园”为目标,计划投入数亿元用于城市管理及运营维护,深入实施城市更新、品质提升、民生保障、执法攻坚和创新引领“五大行动”,以“绣花功夫”深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使群众的幸福指数在日复一日的微变化中步步攀升,以一点一滴的“微幸福”汇聚起惠民利民的“大幸福”,使群众“生活在日照就是幸福”的感受度和认同感持续提升,在以全域之微变“积发”城市之巨变、打造“绣”美东港的道路上大刀阔斧迈步前行。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锚定‘三区同建、三个前列’奋斗目标,扎实高效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和城市精细化管理,不断优化城市环境,全面提升城市品质,让城市成为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空间载体。”东港区一位相关负责同志说道。(叶飞 袁浩)
(责编:聂俊穹、邢曼华)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