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赛道”锻造“新优势” 2022年江苏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68.7万辆和66.8万辆
3月中旬,常州市录安洲码头春潮涌动,汽笛嘹亮,一批比亚迪牌新能源汽车顺利通关,搭载驳船从常州港启航,发往上海外港再出运海外……目光转向比亚迪常州基地整装车间,这里每一分钟就能下线一辆新能源整车,作为比亚迪在华东地区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研发基地,自2022年投产以来产值突破了280亿元。
“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掷地有声。作为制造大省,江苏如何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通过产业链的创新、升级、重构,在新能源产业这条“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前路漫漫,考验与机遇并存。
聚企成“群”,产业规模快速壮大
在位于常州的比亚迪基地车间内,造车速度以分钟计:一个个汽车零部件经过冲压、焊接和涂装工艺后,进入总装车间;车间内,机器人挥舞着机械臂与工人们协同作业,一分钟左右,一辆新能源汽车就驶出了生产线。
“出了生产线,就‘直奔’码头,我们的订单已遍布全球70多个国家、400多个地区。”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副总经理杜国忠介绍,今年1月,比亚迪海外市场销量已超过1万辆,连续3个月出口销量突破万辆大关,创造了国内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出口销量新纪录,“我们期待着,用技术创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续助力为地球降温1℃。”
新能源汽车成为常州乃至全省汽车产业发展新的强劲增长点。数据显示,2022年,江苏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68.7万辆和66.8万辆,同比增长175%和169.7%,占全省汽车产销比例分别为41.8%和41.5%,比全国高出近一倍,呈爆发增长势头。细看江苏新能源产业版图,可谓巨头齐聚,百花争艳,既有传统车企扎根,也有造车新势力加入——
理想汽车在几年前选择落地常州,最近又决定将高压纯电车型导入江苏生产。“这意味着,我们会将最关键的产线放在江苏,建设相应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整车制造能力,也会为区域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理想汽车常州分公司联合创始人李铁说,这一战略决策对企业与地方来说是“双赢之举”,理想锚定“纯电车”赛道,必将得到常州动力电池的“加持”。而另一方面,江苏也因此拥有更多“整车制造”的实践、经验,并有望在“新能源”这一赛道中“弯道超车”。
去年,对于老牌车企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来说,是“老树发新芽”的一年,依靠“新能源”,企业业务订单量暴涨。“对内,我们承接数千台新能源轻卡生产订单;对外,我们2000辆客车‘驶’入卡塔尔世界杯,为全球赛事保驾护航,也展现了江苏制造的风采。”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笃廉说,未来,企业将“两条腿走路”,做强客车,同时培育壮大新能源客车专用车,“我们拥有全品类商用车生产资质,在新能源‘三电’领域有一定的技术优势,期待与更多‘造车新势力’携手合作,备战未来增量空间,通过规模化发展赢得市场先机。”
根据《江苏省“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动力电池、智能网联汽车、氢燃料电池、电驱动系统等关键领域技术取得新突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50万辆。
3月1日,全国首部车联网地方性法规《无锡市车联网发展促进条例》正式实施,无锡市首批商用智能网联汽车也正式投运,并在省内率先开放首批城市快速路用于测试,促进全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探索商业落地路径,实现从“示范应用”到“示范运营”的突破。
这样的典型应用场景拓展逐步扩大,也为江苏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厚积薄发的新动力。《江苏省“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鼓励南京、无锡、徐州、苏州等有条件城市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纯电动货车、氢燃料电池汽车试点和示范应用,稳步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走好“关键一步”,引导支持创新研发
汽车是江苏传统支柱产业,但眼下,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传统大块头也要“起舞”,才能赢得新优势。目前业内形成普遍共识:从“制造基地”转向“研发中心”,是江苏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步。
增强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能力,首先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能源汽车,是汽车技术革命的一次集中爆发,涉及方方面面的技术创新,很多时候需要的是原始创新,甚至是底层技术的创新。”中汽创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丰军深有体会,在他看来,培育自主品牌,最关键的就是要抓源头性技术研发。当前,该企业围绕“智能底盘、新能动力、智能网联”三大业务领域,开展汽车前瞻、共性、平台、核心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孵化,近2年来,已经实现了259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在中汽创智的带动辐射下,南京江宁已引进140多家零部件“卫星”企业,形成集总部、研发、制造、物流于一体的产业链,加速从汽车制造城向汽车科技城转型。
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能力,还需在更广泛的层面形成合力,积极融合创新。中创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静瑜提出,联合企业、协会、高校院所合力攻关,开展动力电池碳足迹体系研究,突破高锰正极、无钴正极、硅基负极、固态电解质等关键材料和搅拌、涂覆、卷绕、分切等关键设备环节技术,积极推动低钴/无钴电池、固液混合电池、全固态电池等新型电池产业化,并在动力、储能等多个领域推广试点示范项目,打造我省电池技术的国际领先地位。
近年来,我省积极顺应汽车产业发展趋势,聚焦重点产业链,加快构建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省工信厅副厅长石晓鹏介绍说,近三年来,省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累计安排17个项目、3.6亿元,支持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研发创新,超薄涂覆隔膜、空气压缩机、域控制器等一批关键技术环节取得突破。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引导我省由新能源汽车制造大省向创新型、原创型总部企业集聚的新能源汽车强省转变。”江苏省动力及储能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杨凯认为,重点围绕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燃料电池等关键环节、关键部件,持续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坚持扶优扶强,加快培育掌握“独门绝技”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辐射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力争将我省产业发展从过去导入产能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转变为创新型、原创型总部企业集聚基地,从产能输入转变为对外产能输出,推动江苏新能源汽车品牌和价值全面跃升。
强化统筹布局,扎实锻造新优势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汽车产业与信息通信、能源、交通等加快融合,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协同推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如何才能够塑造江苏新能源汽车业?专家普遍认为,长远、科学的规划引导,精准的政策扶持,是当务之急。
《江苏省“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良好发展成效的同时,对标国内外先进汽车产业集群,大而不强的问题凸显:创新载体少、研发能力弱,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有待提升;整车产能利用率低、融资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零部件企业单体规模偏小,缺乏系统类、总成类零部件企业集团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在江苏,动力电池和驱动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头部企业,已进入国际知名整车配套体系。”杨凯认为,优势头部企业是宝贵资源,应加大政策服务和支持力度,培育一批总部型行业龙头企业,提升产业链带动效应。比如加快建设省动力电池制造业创新中心,推进产业化共性技术研发创新,与此同时,加强与国内外原材料储备区域合作对接,加快健全完善动力电池溯源回收体系,保障电池核心原材料资源供给。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只注重产业规模扩张,而应强调自主技术和品牌引领的产业高端化发展。”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杜宇玮认为,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不能“新瓶装旧酒”,沿袭传统汽车产业的发展模式,不能只注重盲目扩张产能,各地要立足各自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产业公地”的视角来招商引资和统筹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区域分工协作,协同联动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集群建设,着力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
“我们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强汽车产业重大项目布局统筹指导,强化新能源汽车发展导向。此外,还建立产量报告、产能利用情况通报和约谈提醒等制度,不定期对各设区市汽车产能利用情况进行通报并约谈部分重点企业,督促地方加强汽车产能管理,防范产能过剩风险。”省发改委副主任高清表示,下一步将积极推动存量整合,按照国家强调的“区域集聚、主体集中”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统筹布局,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向产能利用率充分地区和企业集中,防范地方盲目招引项目,为优质项目腾出发展空间。(王拓 王梦然)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