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发布《运河城市形象发展报告》
人民网北京3月17日电 今日上午,由人民网主办的《运河城市形象发展报告》发布会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1号演播厅举行,发布会主题为“讲好大运河故事 引领高质量发展”。
人民网党委委员、监事会主席、人民网研究院院长唐维红出席发布会并进行主旨发言。唐维红表示,当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国家战略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深入推进,各大运河城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将大运河打造成为城市的优质名片,全面深入开展大运河保护、传承与利用工作,取得突出成效。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我们需要以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进一步擦亮运河文化标识,讲好运河城市故事,把运河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赋能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改善,打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标志性品牌,助力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人民网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为大运河文化以及运河城市形象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提供全方位助力。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围绕“运河城市文化挖掘与交流”,扬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流围绕“让‘古运河重生’的扬州实践”,江苏省文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宁围绕“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打造‘数字大运河’”主题进行了视频主旨发言。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做主旨发言。
扬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流做主旨发言。
江苏省文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宁做主旨发言。
人民网研究院副院长刘志华现场发布了《运河城市形象发展报告》主要内容。《报告》是人民网研究院首份聚焦运河城市形象发展的研究报告,由城市运河传播关联度、媒体报道中的运河城市形象、网民眼中的运河城市形象、专家智库评价分析、海外传播方式及案例分析、运河城市形象发展相关建议六部分组成。《报告》提出“运河传播关联度”概念,即一定时期内“运河+城市”的报刊报道数量占整个城市报道数量的比例。《报告》指出,畅通运河、航段通航能力不断提升,修复生态、沿岸环境治理稳步推进等是近年来媒体报道中的运河城市形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美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网红打卡”地大运河文博单位以及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是网民讨论运河城市的主要形象标签。针对运河城市下一阶段发展,《报告》建议因地制宜打造具有辨识度的运河文化标识,以强大文化产业推动运河IP打造,多渠道推动大运河文化数字化传播,进一步打造运河文化对外传播品牌与标识性符号。报告全文通过人民网同步发布。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洪涛,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吕娟,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教授陈喜波,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铭分别进行了主题演讲。
洪涛在题为《运河经济带的现代化发展》的主题演讲中,重点提到了运河经济带的现代化畅想,并围绕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市场现代化、流通现代化、文化现代化阐述了运河经济带未来的发展方向。洪涛表示,新运河经济带应该是黄金的经济带、开放的经济带、绿色的经济带、品牌的经济带,更应该是高质量的经济带。
吕娟在题为《大运河水工智慧与城市发展》的演讲中阐述了水工设施和运河的关系,并以北京和淮安为例,重点说明了水工进步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吕娟表示,通惠河及其水源工程的兴建,为北京提供了城市河湖体系,对区域生态环境和城市风貌的塑造产生了长远的影响。淮安作为治淮建设主战场、南水北调主通道、民生水利主阵地,境内水网纵横、水利工程密布,水文化丰厚,既保障了一方平安,也为国家的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陈喜波在题为《文明互鉴视角下的中国大运河》的主题演讲中表示,中国运河科技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十五世纪的“南旺分水”枢纽工程技术领先西方百年。西方许多运河开凿不利用自然河流,运与河分离。而中国运与河“合一”, 运河体现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陈喜波表示,运河文化的本质是沟通和交流,建议进一步发挥大运河文明互鉴的桥梁作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王铭在主题演讲中全面梳理了大运河与北京的历史文脉。王铭表示,大运河在历史上对北京城发展举足轻重。历史传统是一种内在的合法性和强大的心理惯性,说清楚运河连接世界的历史文脉,大运河文化的海外传播也会事半功倍、水到渠成。因此,从传统中寻找大运河与世界对话的历史资源,才能更有说服力地讲好今天大运河的中国故事。
发布会上还举行了人民网运河“城·事”拍摄首站启动仪式。人文影像短视频专题中国“城·事”(Tales of Cities)曾获得中国新闻奖,致力于打造“海外受众能看懂、喜欢看”的融媒体作品,助力中国城市在新媒体时代清晰建构国际形象,2023年将重点聚焦运河城市。人民网党委委员、监事会主席、研究院院长唐维红为拍摄团队授旗。团队将于近期前往无锡拍摄,从风貌、美食、文化和产业等多方面展现无锡的独特魅力。(廖灿亮)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