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安全、生态、宜居、富民、智慧,浙江建设全域幸福河湖
浙江全省5万余名河湖长,接到了新任务。
7月6日,2023年省级总河长会议上,审议通过《浙江省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行动计划(2023~2027年)》,并将以1号总河长令的形式发布。这意味着,浙江将开启全域幸福河湖建设。
浙江是河湖长制的发源地。早在2003年,湖州市长兴县率先试行“河长制”,接着湖州、衢州、嘉兴、温州等多地陆续推行;2013年11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意见,全面实施“河长制”工作;2018年7月,浙江省建立起省、市、县、乡、村五级湖长体系,实现全省五级河湖长全覆盖。
当前浙江省已建成省级美丽河湖近600条(个),如今,为何聚焦幸福河湖?什么样的河湖,称得上“幸福”?又将如何推动落地?
治水更关注百姓感受
聚焦河湖治理,浙江已有多年经验。从“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到“五水共治”,再到“美丽河湖”建设,浙江省已累计治理了5万公里河道,江河湖泊实现了由“脏”到“净”、由“净”到“清”、由“清”到“美”的持续蝶变。最新数据显示,当前浙江已建成省级美丽河湖585条(个)、6100余公里,“一村一溪一风景、一镇一河一风情、一城一江一风光”的全省水美格局已基本形成。
浙江河湖“底子”不错,但对标“全域幸福”还有差距。
浙江省水利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黄黎明透露,前期浙江省水利厅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人民群众对走进自然、感受美好生活的愿望日益迫切,特别是沿河露营、民宿等新诉求明显增多。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浙江省“美丽河湖”建设急需升级,关键在于治理理念的变化。
据了解,幸福河湖的关注重点,就是从河湖面貌向百姓感受迭代,给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进一步提高县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优化河湖空间,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带动农民增收。”黄黎明表示,充分发挥河湖资源在深化“千万工程”、助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形成一批幸福河湖促进共同富裕实践成果和制度创新成果,为全国幸福河湖建设提供浙江经验。
同时,此举也是促投资、扩内需、稳经济的有效抓手。据了解,以全域幸福河湖建设为载体,可推动14项、30类工程的实施,水利3000亿元投资将撬动其他行业4000亿元有效投资,为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提供强劲支撑。
五大关键词 五大行动
安全、生态、宜居、富民、智慧,这是幸福河湖的五大关键词。
幸福河湖既要维护河湖自然形态和功能,构建起完善的江河防洪减灾体系,也要科学有序开放河湖空间,实现滨水带发展与城市、乡村发展格局良好互动,为产业发展提供平台空间,有力支撑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当前,浙江省各地已开展了不少探索实践。
比如衢州市龙游县作为幸福河湖国家试点,以“安全保障、生态健康、和谐宜居、文化彰显”为目标开展河湖治理,先后引进灵溪竹海、龙和渔业园、石角漂流等旅游养生项目,撬动累计超过20多亿元民间投资。
台州市天台县整治31条农村水系,打造了11个水美乡村,形成了“碧水流过地生金”的乡村振兴模式。湖州市德清县通过开展“清水入城”工程等,不仅切实提升了全域旅游环境,推动钢琴小镇等文旅产业发展,还探索了湿地碳汇收储服务,推动形成“湿地培育—碳汇收储—平台交易—收益反哺”的生态富民新机制。
有了“模范生”的试点经验,本次《行动计划》还强调全域建设,也就是说,这次幸福河湖建设不仅是迭代和打造样板,更是要在浙江全省域范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本次建设目标是以浙江八大水系为领航轴,近百条各具特色县域幸福母亲河为特色生态廊,建设千余个高品质水美乡村,万余公里滨水岸带,构建“八带百廊千明珠万里道”的浙江省全域幸福河湖基本格局。
如何下好这盘棋?五大行动应运而生:实施江河安澜达标提质行动、河湖生态保护提升行动、亲水宜居设施提升行动、滨水产业富民行动、河湖管理改革攻坚行动。在此基础上,还细分了14项具体工作任务,要实施30类工程。比如滨水产业富民行动,就涵盖助力高效农业、培育涉水产业、发展滨水旅游3方面内容。此外还将推进灌区现代化改造、加快培育高附加值涉水产品、大力开发亲水旅游线路和滨水度假项目等。
全域建设幸福河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需要不断迭代的工作。未来5年,浙江将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充分调动河湖长制联席会议制度18个成员单位的积极性,协同联动治水,加强跨行业融合,共同推动全域幸福河湖建设。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