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北京将推出特色赏花片区 发布“花开北京赏花地图”

发布时间: 2025-03-27 14:28: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频道

  人民网北京3月27日电 (记者尹星云)3月26日,在“2025花开京津冀”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沙海江介绍,作为北京“花园四季”品牌文化活动之一,“2025花开北京”活动将推出特色赏花片区,发布“花开北京赏花地图”并打造特色文化活动,带首都市民领略北京春天的生态之美,丰富市民游客的文化生活,推动绿色产业繁荣发展。

  制作“花开北京赏花地图” 感受“花样生活”

  随着花园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北京的春天繁花似锦,北京市214处赏花片区让京城处处遍地芬芳。

  “今年,我们还特别以南北中轴、长安街延长线为画卷,精选了赏花点位,分别形成了特色赏花游线图。” 沙海江介绍,大家可以从奥森公园的桃花谷出发,漫步在古老的中轴线一路向南,再到景山公园领略牡丹花海,看国色芳华与皇家园林相映成趣,感受世界文化遗产厚重的历史,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华智慧;也可以从西边玉兰满枝的北京国际雕塑公园向东游览,途径中山公园,徜徉在明城墙遗址公园和庆丰公园带来的“一路繁花”之中,感受“神州第一街”记载的时代巨变。

  北京的春花品种丰富,次第盛开,游客既可以按时节选择适宜的赏花片区,也可以根据喜爱的花卉品种寻找心仪的赏花公园。“特别是这214处赏花片区,不但包含经典热门公园点位,还有人少景美的赏花片区。” 沙海江介绍,大家可以科学设计游览路线,打造个性化的惬意出行。比如,欣赏樱花,可以到玉渊潭公园,也可以选择去南城的念坛公园;喜欢海棠的朋友,除了元大都遗址公园海棠花溪,还可以到莲花河城市休闲公园转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大片山杏花宛如白雪,也可以到八达岭长城景区远眺野生杏林。活动期间,市民游客可以访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网站或关注官方微博、微信,按图索骥,打造个性化“春日游线”。

  特色游赏活动 带来“文化盛宴”

  沙海江介绍,将联合相关企业开展百个家庭共育仙客来体验活动,培养家庭园艺情操,共享绿色幸福生活。景山公园的牡丹文化节历史悠久,今年已是第28届;北京世园国际旅游度假区将带来国际花园节、郁金香文化节、海棠文化节和2025北京超级草莓音乐节等多项活动;平谷桃花文化节持续打造桃花文化品牌,助力乡村振兴,带动产业发展;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将举办第五届“百花仙乡,汉服名园”北京花朝汉服节;西山零碳森林音乐会将在6月举行。今春,京津冀三地还将联合举办苗木花卉和良种推介交流活动,用优良的植物品种扮靓市民的绿色生活。

  “今年我们还将迎来一场花事盛会。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国际园艺学会等主办的第九届国际月季大会将于2025年5月10-15日在门头沟区召开。” 沙海江介绍,本次大会采用“三会合一”形式,同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第十二届中国月季展和花开北京·2025北京月季文化节。

  政府+企业多方联动 提升游客游赏体验

  沙海江表示,北京市属公园作为市民游园赏花的热门选择,将围绕“一园一品”全面提升活动期间的服务保障。120余个餐饮及售卖点为您随时“补充能量”,重点赏花片区将增设文明引导员、志愿者近千名。活动期间,将联合企业平台推荐春季观赏线路和点位,推出“花开北京赏花季—单车骑行卡”优惠活动,同时开展高品质花卉营销培育,举办即时零售鲜花大会和花艺大赛,推广北京城市花束。

  为了方便游客随时了解活动信息,目前,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网站、首都园林绿化微信订阅号、首都智慧园林微信服务号和京通小程序“京彩四季”板块已全面上线花开北京赏花地图、花园两轴追花路线和系列文化活动信息,大家可以提前规划出行路线,特别是在周末和清明、五一等出游高峰,应避开热点区域,畅游京华最美春色。

  启动10处花园示范街区建设

  为了进一步将生态建设成果转化为市民群众可感知、可观赏、可融入的幸福体验,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花园城市建设,让群众享受更多自然之美。“我们将启动东城区东直门、西城区金融街等10处花园示范街区建设,花园场景将进一步嵌入城市。”沙海江表示,北京市将新建城市画廊20条,提升改造林荫路10条,用绿化彩化为市民带来“途中的风景”。北京的绿道将再延伸1000公里,打造首都市民最美的通勤路、安全的上学路和林荫的健身路。北京还将加强关键物种栖息地保护,把花园城市打造成首都市民的绿色家园和野生动物的生态乐园。

  “随着‘2025花开北京’系列活动的启动,我们期待着与京津冀三地游客相约花园城市的春天,共建绿色家园,共享绿色福祉。” 沙海江表示,接下来,北京还将以“花园四季”为主线,全年推出千场生态文化活动,纵享花开北京、京果飘香、多彩京秋和京华飞羽四季精彩,不断丰富花园城市建设内涵,不断提升首都市民的生活品质,助力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

(责编: 李文治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